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寶寶是社會中一員,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 他們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外面的壞境, 接觸更多的人,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那麼, 對於寶寶社交圈的發展, 爸爸媽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1、媽媽是第一個“好朋友”

寶寶社交的第一步從出生就開始了。 雖然小小的他躺在那裡還不能說話, 但是通過哭、目光接觸、笑等表情, 我們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圍人互動起來:他能模仿周圍人的表情, 而很快, 親友們就能從小傢伙的肢體信號中“破譯”他的需要了。

媽媽、爸爸、保姆或祖輩的撫摸、親吻、及時的回應, 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

Advertisiment
讓他感覺良好, 充滿自信。 有了這種關愛的保障, 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 包括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遇”, 並且建立良好的關係。

可以說, 合群的第一階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 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媽媽的愛。

2、尊重孩子間從小建立的友誼

無論對大人, 還是對孩子來說, 生活中有一個親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貴的。 你知道嗎?當一個孩子有朋友時, 玩的時間會比沒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 他更容易與人分享, 同別人交流的時間更長。

有些規則可以幫到你:

2歲以前, 孩子們喜歡熟面孔, 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 陌生的孩子會讓他們擔心。

多組織2歲以後的孩子參加偏“動”的遊戲, 如蕩秋千或騎車等, 這種活動不僅有利於小夥伴的相遇,

Advertisiment
而且孩子在期間的積極互動要比在那些安靜的動手遊戲(如搭積木)中的互動高出2倍。

3歲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時, 喜歡有成年人在場。 雖然父母不一定要參與孩子間的活動, 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3、保護自己是基本的態度

孩子間的小衝突, 一般不必太認真, 放手讓他自己在歷練中學會交往。 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極端行為, 讓他不被過度傷害, 也不去傷害他人。 如果弱勢的一方能夠反抗並且懂得保護自己就好, 但是如果孩子不會, 就需要我們教給他保護自己的辦法。

及時閃躲、表達憤怒, 甚至在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還手”也未嘗不可。 在衝突中保護自己, 這也是一種社會適應的方式。

Advertisiment

寶寶是社會中一員,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 他們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外面的壞境, 接觸更多的人,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那麼, 對於寶寶社交圈的發展, 爸爸媽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4、遊戲是一種有用的準備

很多研究都證明, “角色扮演”遊戲能幫助孩子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這些遊戲中, 玩具可以給孩子另一個視角, 讓他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 進而體會他人的感受。

2歲以後, 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遊戲。 遊戲之後, 你們可以聊一聊:“剛才你演的是什麼, 後來又演了什麼?這幾個角色裡, 你覺得誰最努力?誰最有耐心?

5、分享要靠後天學習

1 歲半以後, 隨著“自我中心”思維向“社會化”思維的轉化, 孩子所要學的一項重要的技巧,

Advertisiment
就是分享。 分享是其他友誼技巧的基礎。

分享並不是天生就會, 只有到了3歲左右, 才真正出現分享行為。 在學會分享之前, 孩子先要知道什麼是“我”和“我的”。 知道什麼東西屬於“我”, 才能真正學會分享。

分享意味著快樂。 硬逼著孩子和別的孩子分享是不現實的, 只有孩子清楚了什麼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同時他也期待著讓別人與他同樂時, 分享行為才能真正主動出現。

6、我接受你的憤怒, 但我不能允許你打人

兩三歲的孩子間很容易發生衝突:搶玩具, 推搡, 抓頭髮, 有時甚至會咬人。 對這個階段的“武力事件”, 比較合適的態度是:接受情緒, 引導行為。 比如:“我理解你很憤怒, 但我不能允許你打人。 ”

如果一個孩子剛開始用打人的辦法處理事情成功了,

Advertisiment
以後他會更容易用打人的辦法來處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態度不堅決, 不明確, 孩子打人的行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 讓孩子看到一種除了打人以外的處理好事情的方法。 比如協商、交換等方式, 讓孩子學會用語言進行“談判”。

寶寶是社會中一員,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 他們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外面的壞境, 接觸更多的人,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那麼, 對於寶寶社交圈的發展, 爸爸媽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7、學會欣賞自己

2歲以下的孩子拒絕同別的夥伴玩?這很正常, 這個階段他很還沒準備好與小夥伴正式開始交往, 他還等著你遞給他玩具呢, 而不是主動參加別的小朋友的遊戲!

即使大一些的孩子, 你也沒有必要一定出馬,“催促”他變成交際明星。一般情況下,孩子要到3歲左右,才能找到一個他喜歡的小夥伴或加入一個小團體。

而且,每個孩子的個性及交往特點都不盡相同,有的孩子朋友不多,但照樣很充實、快樂。對這樣的孩子,學會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個性更重要,而沒有必要強迫他像別人一樣“活躍”。

關鍵要多觀察,看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是也感覺很快樂?能玩得很開心嗎?如果是,你就不必擔心,一旦他準備好就會和別人一起玩了。

8、合群的本質是尊重別人

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也不太容易受歡迎。從小就應該給孩子明確界限,這其中就包括不能搶別的小朋友手裡的玩具,學會尊重別人,禮貌待人。

事實上,合群最本質的含義就是尊重別人。想想看,隨便打斷小朋友的談話,在大家看書的時候高聲喊叫,強迫小朋友遵從自己的遊戲規則……都會給小夥伴帶來不愉快的感受。

要讓孩子逐漸明白,小夥伴不是玩耍、擺弄和聽話的玩具,他們也有自己的願望和想法。但要記住,教會孩子這一點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見影,你需要持續地努力與耐心。

9、從興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傢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當中,並非表明你的孩子無法和別的小朋友發展友誼,也許只是他不喜歡他們的遊戲方式。

如果孩子對打打鬧鬧的遊戲興趣不高,那麼可以準備一些安靜的遊戲,找到這方面有共同興趣的孩子,也許會有些突破: 融入不了大的群體,在一個小的圈子裡,或者玩一對一的遊戲應該相對容易一些。

給他安排長時間接觸一個小朋友的機會,讓孩子積累和別人玩的經驗。這樣,即便他在一個大些的群體裡仍然不太適應,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別人玩的本領也會比原來多一些

小編總結:寶寶社交圈的建立有許多值得爸爸媽媽關注的地方。只有在正確的引導下,寶寶才能更好地與外界接觸,從而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你也沒有必要一定出馬,“催促”他變成交際明星。一般情況下,孩子要到3歲左右,才能找到一個他喜歡的小夥伴或加入一個小團體。

而且,每個孩子的個性及交往特點都不盡相同,有的孩子朋友不多,但照樣很充實、快樂。對這樣的孩子,學會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個性更重要,而沒有必要強迫他像別人一樣“活躍”。

關鍵要多觀察,看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是也感覺很快樂?能玩得很開心嗎?如果是,你就不必擔心,一旦他準備好就會和別人一起玩了。

8、合群的本質是尊重別人

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在社會交往中也不太容易受歡迎。從小就應該給孩子明確界限,這其中就包括不能搶別的小朋友手裡的玩具,學會尊重別人,禮貌待人。

事實上,合群最本質的含義就是尊重別人。想想看,隨便打斷小朋友的談話,在大家看書的時候高聲喊叫,強迫小朋友遵從自己的遊戲規則……都會給小夥伴帶來不愉快的感受。

要讓孩子逐漸明白,小夥伴不是玩耍、擺弄和聽話的玩具,他們也有自己的願望和想法。但要記住,教會孩子這一點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見影,你需要持續地努力與耐心。

9、從興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傢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當中,並非表明你的孩子無法和別的小朋友發展友誼,也許只是他不喜歡他們的遊戲方式。

如果孩子對打打鬧鬧的遊戲興趣不高,那麼可以準備一些安靜的遊戲,找到這方面有共同興趣的孩子,也許會有些突破: 融入不了大的群體,在一個小的圈子裡,或者玩一對一的遊戲應該相對容易一些。

給他安排長時間接觸一個小朋友的機會,讓孩子積累和別人玩的經驗。這樣,即便他在一個大些的群體裡仍然不太適應,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別人玩的本領也會比原來多一些

小編總結:寶寶社交圈的建立有許多值得爸爸媽媽關注的地方。只有在正確的引導下,寶寶才能更好地與外界接觸,從而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