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走到一起, 總喜歡討論各自的寶寶, 你家寶寶能走路了嗎?你家寶寶幾歲開始走路的?寶寶學步也有黃金期, 家長一定要把握好黃金期, 幫助孩子順利學步。
寶寶學步的最佳時機
寶寶出生10個月以後, 一般都會有嘗試走路的強烈願望, 這是寶寶學走路的黃金時間, 家長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時期, 幫助寶寶順利學會走路。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寶寶在10個月到1歲8個月期間開始學走都屬於正常年齡範圍, 具體到每個寶寶身上, 學步的早晚又各不相同。 因此, 家長也不必過於糾結孩子到底從哪個月開始學步。
Advertisiment
學步太晚影響寶寶寶寶發育
如果寶寶走路時間過晚, 有可能影響今後的運動發展, 導致平衡能力、肌肉力量發展較差, 到三四歲時走路仍磕磕碰碰。 因此, 教寶寶走路時, 家長應以更積極的方法幫助寶寶。
寶寶走路太晚小心這些疾病
寶寶走路晚, 除了和訓練有關, 同時也不能忽略疾病的影響。 髖關節、腦癱、總體發育慢都有可能造成寶寶走路晚。 如果寶寶屁股、大腿皮膚的褶皺不對稱, 雙腿不一樣長, 那麼家長就要注意寶寶的髖關節是否出了問題;腦癱的寶寶走路時則會表現為全身僵硬。 如果寶寶在學走路過程中出現上述表現, 家長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檢查。
寶寶學步家長別呵護過度
寶寶剛開始學步,
Advertisiment
寶寶學步安全措施
正處於學步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 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 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
陽臺:寶寶一旦學會行走, “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 引時父母就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臺上。 沒有圍欄或欄杆高在85釐米以下, 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釐米以上, 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 而導致危險。
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
Advertisiment
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 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 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 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寶寶學步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 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 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 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 隨著寶寶逐漸成長, 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 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 除此之外, 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 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 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
Advertisiment
在寶寶剛出生時, 小腿多會向內彎。 另外, 在人體發育初期, 大腿骨會偏向內旋, 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 形成O型腿, 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 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 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 但隨後便漸漸好轉, 會自行調整回來, 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 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 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 讓父母十分擔心。 事實上, 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 容易出現重心不穩,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請在平時多多觀察, 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
Advertisiment
寶寶學步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 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 不過, 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 必須接受治療。 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 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 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 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 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 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 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 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 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 看外觀有無異常, 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 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擔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內側腳弓在站立時出現消失的情形。在剛剛出生之後,寶寶雙腳的脂肪一般都比較多,而且韌帶鬆弛,因此幾乎都有扁平足的現象。尤其到了學走路的階段,看起來就更為明顯。不過,大多數寶寶的腳弓在長大後會自然出現,不需要特別治療。因此,建議父母不妨先觀察,如果寶寶2歲以後還有扁平足的現象,再帶寶寶到小兒科或小兒骨科檢查也不遲。
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擔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內側腳弓在站立時出現消失的情形。在剛剛出生之後,寶寶雙腳的脂肪一般都比較多,而且韌帶鬆弛,因此幾乎都有扁平足的現象。尤其到了學走路的階段,看起來就更為明顯。不過,大多數寶寶的腳弓在長大後會自然出現,不需要特別治療。因此,建議父母不妨先觀察,如果寶寶2歲以後還有扁平足的現象,再帶寶寶到小兒科或小兒骨科檢查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