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學說話 教育別“搗蛋”

孩子剛出生是不會說話的, 他們的基本表達方式就是哭泣, 再大一點就會有些肢體語言, 他們也會模仿父母說話, 但是只是咿咿呀呀的說著嬰兒話。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會給他們進行語言能力培養, 但是目前幼兒語言教育方面有著不少弊端, 以下就向父母們一一列舉。 寶寶學說話, 教育可別出問題。

在孩子面前說髒話

有的父母在家裡吵架的時候都是帶著髒話的, 這樣的話語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 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他們會學著你的話, 然後跟其他小夥伴們說髒話, 因此在孩子面前要保持良好的素質與修養,

Advertisiment
講話要注意場合, 不能隨意亂說話,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會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舉止的。

忽視語言環境

孩子會說話以後, 甚至是已經上幼稚園了, 這時候父母也是要教孩子語言技巧的。 因為孩子太小, 還不懂得如何使用語言, 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 他們需要父母指導他們正確的說話。 因此父母需要設定一些語言環境, 讓孩子跟著說。 例如在外出見到鄰居們, 要教孩子說叔叔阿姨好, 爺爺奶奶好。 在見到老師的時候要打聲招呼說老師好。 當別人給孩子糖果吃的時候, 要教孩子謝謝, 這些日常的語言環境父母都要教孩子學習, 讓他們學會說好話。

與孩子咿咿呀呀交談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並不會說話,

Advertisiment
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 如果有需求多半都是通過哭泣的方式表達, 之後隨著他們慢慢長大, 他們會咿咿呀呀和父母溝通, 說話, 這時候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聽不懂成人的話語, 於是也咿咿呀呀答話,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要知道孩子是會模仿的, 如果成人也咿咿呀呀說話, 會使得孩子跟著模仿, 混淆正常語言, 反而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甚至可能造成孩子說話較晚。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使用正常語言, 你的孩子會模仿你說話的。

早期語言訓練是開啟孩子智慧大門的鑰匙。 如今, 許多年輕的父母也已意識到孩子早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性, 但在具體育兒實施過程中,

Advertisiment
還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認為寶寶太小聽不懂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 對孩子語言發展有深刻影響。 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現, 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 在此期間, 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 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 另外, 還有研究表明, 嬰兒獲得的詞彙量的多少,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剛出生的嬰兒, 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 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 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 對他說:“寶寶, 我是媽媽”。 “寶寶, 這是奶, 你餓了吧”。 當給寶寶穿衣服時, 當給寶寶餵奶、換尿布時, 要和寶寶說話, 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 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 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時間一長, 這種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裡。 隨著他的智力發育, 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複, 他就明白, 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 到了1歲的時候, 他可能會叫“爸爸, 媽媽”了, 當成人對他說:“寶寶, 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 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當到了一定時候寶寶的語言會突然爆發, 於是很多話都會說了。

誤區二:用“奶話”(兒語)和寶寶說話

“奶話”(兒語)指剛出生8~9個月的嬰兒, 隨著成人的語音刺激“咿咿呀呀”學話。 這時, 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 便教起了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的奶話。 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

Advertisiment
符合孩子的特點, 有助於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 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其實, 對於孩子來說, 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 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 後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 因此, 為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 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 應注意將理性詞彙和感性詞彙相結合。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 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 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 應瞭解這一規律, 但又不能遷就他, 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