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學走路:邁向人生的第一步

小寶寶長成了一個初學走路的幼童, 他們新學到的本領對做父母的來說帶來了許多挑戰。 隨著孩子生理和心理世界的成長, 父母們開始考慮如何來塑造他的行為, 以便幫助他學習, 並且幫助他避開麻煩。 這個過程對父母來說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 那麼, 寶寶學會走路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又會有什麼行為呢?

寶寶會走, 意味著什麼?

學走路是成長重要里程碑

學會走路是孩子成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但它只是孩子掌握的工具而非目的。

一旦寶寶學會走路, 他就成功地跨越了嬰兒期,

Advertisiment
成為一個幼兒了。

嬰兒誕生的第一年, 父母忙於瞭解寶寶發出的每一個信號以及滿足他的需求, 到了寶寶學步期, 父母關注的焦點應該隨之轉移

* 幫助孩子學習照顧自己, 發展自我意識;

* 鼓勵孩子探索周遭的環境, 發現自我。

寶寶會走, 意味著什麼?

關鍵字:父母不能再以自己為孩子張羅一切事情而滿足。

寶寶一旦會走, 看上去好像長大許多。 對孩子新發展出來的能力——會走了——所有的父母都會感到驕傲, 欣賞之意溢於言表, 這會強化了寶寶“長大成人”和“力氣大”自豪感。

然而, 在日常的教養中, 父母的教養觀念常常比孩子的變化慢半拍, 不能及時而充分地意識到孩子內在的變化, 依然按以前的方式和習慣來看待孩子。

Advertisiment
現在這個時候, 依然就很容易把他當作什麼都需要大人照料的嬰兒。 反抗和衝突就這樣發生了。

面對脾氣越來越壞的寶寶, 父母實在弄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總是和大人、和全世界過不去。

兒童心理專家說:

1. 孩子學會走路是成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但它只是孩子掌握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2. 學會走路, 開啟了自我意識成長的新階段, 孩子開始向獨立自主的個體不斷邁步。

3. 孩子要開始進行更有趣、更重要的學習, 而且要以一個嶄新的方式來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

4. 反抗也是獨立的一種象徵, 反映出孩子想要自己照顧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的願望。

寶寶會走, 意味著什麼?

瞭解寶寶的感覺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常常沉浸在走路的興奮之中而廢寢忘食, 甚至連他最喜歡的玩具都吸引不了他。 他一心想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不僅跟父母作對, 還跟自己過不去, 結果頻頻受挫, 情緒變得脆弱而易怒。

* 一旦學會走路, 走——這個動作讓孩子有長大的感覺, 發現自我, 感覺到獨立的興奮和自我控制的自由。 這新鮮感覺讓他們充滿自信, 強烈地想嘗試新的挑戰、發掘新的能力。

和父母的衝突——興奮過頭的孩子, 處處挑戰自己的極限, 喜歡把自己放置在新的狀況中, 努力想要做平日做不了的事情, 試驗“掌控一切”的能力, “門口明明很窄, 他為什麼偏要笨手笨腳把娃娃車推擠過去?” “剛剛從椅子上摔下來, 又立馬爬上去重複剛才的動作, 掛著眼淚,

Advertisiment
還不讓大人幫忙, 這不是自討苦吃?”

不瞭解孩子變化的父母往往以老習慣來處理孩子的事務, “不行, 不能爬”“不行, 別碰那個”, 雙方衝突不斷, 而且“不”字說太多了, 孩子探索的熱情和好奇心會大大降低。

寶寶會走, 意味著什麼?

關鍵字:成就感代表了寶寶逐漸形成的自我意識, 對他今後的發展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 一旦學會走路, 孩子發現能根據自己的意願移動自己的身體, 變得獨立而自由了, 或站或坐或走或跑, 行動自如。 孩子開心地練習自我控制, 享受自我控制的自豪和自在。

和父母的衝突——能自由地運用自己的肌肉, 自由地走動, 讓孩子忘乎所以, 懷著“我可以做這些事情”的心理, 精力充沛地到處走, 四處探索, 一心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Advertisiment
活動能量劇增。

孩子“整天折騰個沒完”, 實在讓人精疲力竭, 有的父母整天嘀嘀咕咕說著 “不”, 有的父母則大聲咆哮“不不不”。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挫折和障礙, 還有來自父母的不信任, 自信心大受影響。

寶寶會走, 意味著什麼?

關鍵字:和孩子一起享受他那些小小的成就感吧, 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 一旦學會走路, 能從不同的角度、自由地觀察周圍環境, 寶寶的好奇心大大激發;許多事物需要觀察, 許多動作需要學習, 他們終日忙著做“實驗”。

和父母的衝突——日益強烈的好奇心, 能靈活運用的雙手, 加上不再被動的身體, 孩子更加熱衷於探索和發現, 摳牆洞、翻垃圾箱的舉動頻頻發生, 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偏要做, 力不從心就發脾氣。這在一心要維護秩序的父母看來,全然是調皮搗蛋,添亂惹禍,“嘉嘉,爸爸弄給你看”,“不是這樣,瞧媽媽的,應該這樣”。

大人的干預,寶寶感受到的是沮喪,等於在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做不了”。時間長了,孩子的自我評價會大打折扣,潛能的發揮可能受到影響。

寶寶會走,意味著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走入一個典型的寶寶學走路的幼兒的心靈,用他的眼光來觀察事物,從而讓我們弄清楚這個讓人著迷的小傢伙為什麼會如此地具有挑戰性。

初學走路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行為,為什麼?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新學到的本領、新具備的能力決定了他的行為。為了有針對性地面對初學走路幼兒的行為,我們首先應該記住教養孩子的一個基本道理:給教養帶來了挑戰的正是孩子身上具有的促使他成長的內在欲望。為了能夠學習,孩子身上必須具備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冒險的探索也會把他們帶入從未接觸過的領域。通過瞭解什麼樣的本領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在孩子的身上,你就會有所準備,明白自己該採取什麼行動來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新能力加以引導,使之成為良好的行為。在1~2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會提出許多更具有獨立性的需求,比如,一輛可以坐著出行的“車子”,並且配上一個鳴笛的“喇叭”。有了這些東西,他感到已經準備好了,能夠去周遊世界——至少去附近周遊一番。下面我們列出了一些你可以預料到的變化。

寶寶會走,意味著什麼?

有了自己行走的能力。你可以想像一下寶寶學走路時會有什麼感覺。寶寶看到了屋子四周各種誘人的景象,他發現還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去觸摸看到的大部分東西。一旦開始學會了走路這個本領,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願望去支配它,這就是為什麼初學走路的孩子總是蹣跚著不停地走來走去,他們還可能搖搖晃晃地走到危險的環境中去。行走演變成了奔跑,由攀爬幾級樓梯發展到登上廚櫃。

雙手變成了工具。在學習拿東西的過程中,1歲大的寶寶學會了用手來操作他所接觸到的東西。門是可以被打開的,把手是轉動的,抽屜是往外拉的,吊繩是用力往下拉的,垃圾箱是可以倒空的,走得到、夠得著的一切東西都是不錯的遊戲,至少他自己是這麼想的。對這個充滿好奇心的探險者來說,整個屋子就是一個沒有被探索過的新大陸,他想把每塊石頭都翻起來看一看。

力不從心就發脾氣。這在一心要維護秩序的父母看來,全然是調皮搗蛋,添亂惹禍,“嘉嘉,爸爸弄給你看”,“不是這樣,瞧媽媽的,應該這樣”。

大人的干預,寶寶感受到的是沮喪,等於在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做不了”。時間長了,孩子的自我評價會大打折扣,潛能的發揮可能受到影響。

寶寶會走,意味著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走入一個典型的寶寶學走路的幼兒的心靈,用他的眼光來觀察事物,從而讓我們弄清楚這個讓人著迷的小傢伙為什麼會如此地具有挑戰性。

初學走路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行為,為什麼?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新學到的本領、新具備的能力決定了他的行為。為了有針對性地面對初學走路幼兒的行為,我們首先應該記住教養孩子的一個基本道理:給教養帶來了挑戰的正是孩子身上具有的促使他成長的內在欲望。為了能夠學習,孩子身上必須具備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冒險的探索也會把他們帶入從未接觸過的領域。通過瞭解什麼樣的本領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在孩子的身上,你就會有所準備,明白自己該採取什麼行動來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新能力加以引導,使之成為良好的行為。在1~2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會提出許多更具有獨立性的需求,比如,一輛可以坐著出行的“車子”,並且配上一個鳴笛的“喇叭”。有了這些東西,他感到已經準備好了,能夠去周遊世界——至少去附近周遊一番。下面我們列出了一些你可以預料到的變化。

寶寶會走,意味著什麼?

有了自己行走的能力。你可以想像一下寶寶學走路時會有什麼感覺。寶寶看到了屋子四周各種誘人的景象,他發現還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去觸摸看到的大部分東西。一旦開始學會了走路這個本領,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願望去支配它,這就是為什麼初學走路的孩子總是蹣跚著不停地走來走去,他們還可能搖搖晃晃地走到危險的環境中去。行走演變成了奔跑,由攀爬幾級樓梯發展到登上廚櫃。

雙手變成了工具。在學習拿東西的過程中,1歲大的寶寶學會了用手來操作他所接觸到的東西。門是可以被打開的,把手是轉動的,抽屜是往外拉的,吊繩是用力往下拉的,垃圾箱是可以倒空的,走得到、夠得著的一切東西都是不錯的遊戲,至少他自己是這麼想的。對這個充滿好奇心的探險者來說,整個屋子就是一個沒有被探索過的新大陸,他想把每塊石頭都翻起來看一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