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飼養動物能夠有效提高寶寶的社交承受能力, 同時也能帶給寶寶較高的自尊感受。
寶寶和動物之間有著一種天生的聯繫, 都是很可愛、很善良的。 生活中, 寶寶與動物和諧相處, 不僅能激發寶寶的愛心、培養責任心, 有助於寶寶對家庭、社會、自然的熱愛, 還能使寶寶在自言自語的溝通中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完善其性格。
寶寶為何害怕小動物寶寶與動物和諧相處是一種能力, 也是一門藝術。 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一部分寶寶不願意甚至害怕與動物接觸, 究其原因,
Advertisiment
性格內向, 膽小敏感
這一類寶寶在行為上表現為對家長的依賴性較高、交往能力比較差、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異常敏感、缺乏安全感。 先天的性格因素使寶寶對動物毛茸茸的外形、誇張的動作、奇怪的聲音產生害怕情緒, 膽怯、退縮、無所適從, 躲在家長懷裡不敢與之接近, 一副拒之千里之外的樣子, 更不用說和諧相處了。
對動物缺乏瞭解
寶寶年齡尚小, 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 對周圍世界的認知範圍還很窄, 對各種動物的外形、結構、習性、生活環境等也不瞭解, 不知道哪一類動物是溫順的、可以接近的, 哪一類動物是具有攻擊性的、要遠離的。 因為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與動物相處, 所以看到它們才會害怕。
Advertisiment
受過動物的傷害
在寶寶的記憶中有被動物傷害過的經歷, 或是親眼目睹過他人被動物傷害的場景, 或者電視節目裡播放的有關畫面, 會對寶寶產生一種不良的心理暗示, 使寶寶想當然地認為動物是兇猛可怕的。 久而久之, 寶寶對動物的害怕情緒就增強了。
模仿大人的行為
寶寶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而家長則是他們最經常接觸到的、喜歡模仿的對象。 在生活中, 許多媽媽見到諸如老鼠、蟲子、蜘蛛一類的動物時, 往往會表現出尖叫、逃竄等誇張行為, 而寶寶觀察到類似行為後就會認為動物是恐怖的、不能接近的。 家長的“榜樣”作用會刺激寶寶去模仿害怕動物的行為。
家長的負面教導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對寶寶說這樣的話:“離它遠點,
Advertisiment
其實, 大部分寶寶都認為動物跟人一樣, 是有思想、有靈性的, 會把動物當作自己的玩伴, 跟它講話、向它傾訴。 而對於那些害怕動物的寶寶來說, 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説明寶寶緩解恐懼心理。
巧用漸隱法
漸隱法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行為塑造法, 用漸隱法來消除寶寶對動物的害怕情緒。 簡單來說,
Advertisiment
採用多種方式詳細介紹動物
有些寶寶害怕動物是因為無知造成的, 這時, 家長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 使寶寶由無知變瞭解、由害怕變親近。 比如, 家長可以陪寶寶一起讀圖畫書、講故事、看動畫片、遊動物園, 趁機給寶寶詳細介紹動物的外形特徵, 討論動物的喜好習性, 讓寶寶明白周圍大部分動物都是善良溫順的, 沒有必要害怕。
接觸或飼養安全性較高的動物
對於那些受過傷害的寶寶來說,
Advertisiment
家長為寶寶樹立榜樣
家長害怕動物雖然無可厚非, 但在寶寶面前就需要收起自己過激的反應, 保持鎮定, 儘量不讓自己的害怕情緒傳染給寶寶。 並且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儘量不給寶寶施加負面情緒和教導, 用積極、鼓勵性的話語代替自己先入為主的言行。 摒棄不良暗示, 多為寶寶創造與動物良性接觸的機會, 如遊覽動物園、參觀海洋館,逐漸培養寶寶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寶寶害怕動物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就能為寶寶營造一個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氛圍和環境,幫助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如遊覽動物園、參觀海洋館,逐漸培養寶寶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寶寶害怕動物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就能為寶寶營造一個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氛圍和環境,幫助寶寶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