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雞眼, 又名“對眼”, 學名“內斜視”, 指兩眼視線不一致:一隻眼向前看時, 另一隻眼卻偏向一邊;或需要歪著腦袋才能看清東西。
寶寶“鬥雞眼”是生理特徵4個月內的嬰兒, 調節眼球活動的肌肉發育還不完善, 雙眼的協調能力較差, 由於視力所限, 寶寶習慣用目不轉睛的凝視來觀察周圍近距離的事物或與人對視, 這樣就容易引起兩眼內聚, 出現間歇性內斜視。 不過半歲後, 眼睛調節功能逐漸完善, 假性內斜視多可以自行消失。
另外一個原因也跟人種有關, 蒙古人種的嬰兒常常會有內眥贅皮。 由於內眼角的皮膚從上往下卷,
Advertisiment
真性內斜視多是由於眼球結構本身有異常, 但是外界環境包括用眼習慣等也會誘發。
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對還不會坐的嬰兒來說, 小床上懸掛的彩色玩具不能掛得太近, 應該在40釐米以上, 且應在多個方向懸掛, 避免寶寶長時間只注意一個點而發生斜視;
不能一直將寶寶放在固定的地方, 應該不時將寶寶抱起來走動走動, 使寶寶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
Advertisiment
要經常變換寶寶睡眠的體位, 有時向左有時向右, 使光線投射的方向經常改變, 避免寶寶的眼球只轉向一側, 同樣有利於寶寶視覺發育, 從而避免斜視。
關鍵的5歲前人的單視功能是後天逐漸發育的, 需要反復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 嬰兒出生後2個月只有大體融像, 精確融像功能的建立要到5歲, 立體視覺的建立最遲, 6~7歲才能接近成人。 而在5歲前雙眼單視功能未完善期間, 是兒童斜視的高發期。
嬰幼兒雙眼的視覺反射是不穩定的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 波動逐漸減少, 5歲基本停止, 8歲波動期基本結束, 如無嚴重障礙則將終身保持。 在此不穩定時期, 任何影響雙眼單視覺的障礙均可導致斜視,
Advertisiment
真性內斜視必須及早治療
民間有種說法, 小孩的“對眼”不用治, 長大就好了。 這實際上就是指的假性內斜視。 真性“對眼”一定要治療,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假性內斜視具備正常眼的重合、融合、立體三級視功能;真性則不具備這三級視功能, 真的等到年齡大了再治的話, 僅能起到美容的效果, 無法恢復視力。
真性內斜視一般會伴有終生的“平面視覺”, 即視物缺乏立體感, 不能辨別遠近和深淺, 並導致以後不能勝任某些工作, 如飛行駕駛、航海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感到不便, 比如沒有立體感的人在穿針引線時比較困難,
Advertisiment
假性內斜視, 可以讓寶寶向多個方向注視來加以矯正;真性內斜視的治療方法包括戴眼鏡、戴眼罩遮蓋、眼視軸矯正訓練、眼肌手術或上述方法的綜合使用。 在臨床上, 許多兒童只需配戴合適的眼鏡3~6個月, “鬥雞眼”便可能完全得以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