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對身體探索是基本智力開發

都說讓寶寶自由探索是好事, 探索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說探索有助於寶寶的智力開發, 我怎麼才能知道他智力哪方面得到了開發呢?
小寶寶對這個世界的探索, 從他們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 在生命開初的幾個月, 嬰兒探索最多的, 是自己的身體, 因為對於一個新生兒來說, 自己身體的一切感覺和反應都是前所未有、新鮮未知的。 從呼吸、吸吮、吞咽、咳嗽、打噴嚏, 到饑餓、困倦, 乃至大小便, 許許多多我們成年人習以為常、難以覺察的感覺, 對小嬰兒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經歷。
這種對身體的探索, 會貫穿整個身體發育階段,
Advertisiment
而有意識的探索則集中發生在頭兩三年。 你會看到小寶寶津津有味地吃手指頭、不屈不撓地扳著腳丫子伸進嘴裡、饒有興致地玩弄自己的手, 甚至在紙尿褲裡排泄的時候他們會停止手頭的工作, 聚精會神而又露出不解的神情。
在嬰兒期, 小寶寶的探索物件還包括他環境中的一些物品, 尤其是那些對他有所回應的物品。 實際上, 他最喜歡探索的, 是對他進行積極回應的――人!而在生命初始, 對他回應最積極的, 就是媽媽和爸爸。 所以不要小看我們當父母的在兒童探索中的角色, 因為我們也是他們的探索物件, 而且是最重要的對象。

寶寶對身體探索是基本智力開發
為什麼說人是兒童探索活動中最重要的物件呢?因為探索活動首先開發的,
Advertisiment
是小寶寶的情緒, 在開發情緒的基礎之上, 探索活動開發他們的智力。 兒童的智力活動與他們的情緒緊密結合, 相輔相成。 可以這樣說, 情緒將寶寶構建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 將寶寶形成一個社會性的人。 身體反應、情緒感受在先, 認知能力和智力活動的開發隨之而來。 身體接受的信號激發感覺和情緒, 這些感覺和情緒繼而啟動認知功能, 讓寶寶覺察和認識到自己的感受, 並試圖詮釋、歸類和掌控自己的情緒, 總結出前因後果, 還有把握和左右引發這種情緒的環境。 因此, 探索―感受―情緒―認知―嘗試(再探索), 形成一個延綿不斷的迴圈, 在這種迴圈中, 寶寶逐漸長大。
在最初始的幾個月,
Advertisiment
寶寶逐漸將身體的感受、父母的回應, 與情緒掛上鉤:歡樂意味著溫暖、乳汁、擁抱和輕柔的哼唱聲;與之相反, 難過意味著饑餓、寒冷、困倦、過強的刺激, 還有自己的呼喚得不到及時的回應。 父母跟寶寶的交流, 讓寶寶積累起情緒感受的資料庫, 並簡單地分類成好和壞兩種。
接下來, 寶寶進行的重要探索活動, 就是識別他人的情緒, 並根據這些識別來調整自己進一步的探索行為。 比如, 他把一個東西使勁兒扔到地上, 媽媽驚叫一聲, 批評寶寶, 撿起來告訴寶寶不許再扔。 寶寶聽不懂媽媽說了些什麼, 但是媽媽的激烈反應卻讓他感到十分有趣, 於是他再次把東西扔到地上, 並且饒有興致地看著媽媽的臉, 甚至咯咯地笑,
Advertisiment
因為在他看來, 這個遊戲真好玩兒!如果媽媽繼續給寶寶負面的反應:皺眉、生氣、訓斥, 寶寶知道這樣的舉動會改變媽媽的情緒, 自此他掌握了控制媽媽的一件秘密武器。 如果媽媽給寶寶正面的反應:平靜地微笑、帶著寶寶一起將東西撿起來, 寶寶則獲得鼓勵, 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安全, 並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扔―落這個現象上, 對物品與空間和地心引力之間的關係進行進一步探索, 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他也樂於探索新事物, 因為探索帶給他歡快的情緒, 他也會繼續根據父母的情緒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充實情緒和認知資料庫。
探索行為得到父母及時和正面回應越多, 對寶寶智力開發越有好處, 寶寶對自身和環境的認知越積極,
Advertisiment
他越會是一個平靜而快樂的寶寶。 相反, 探索行為得到父母負面回應越多, 寶寶對自身和環境的認知則趨向負面, 並對此感到不解和困惑, 繼而引發寶寶難以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所以我們說, 自由少的孩子脾氣大。
(兼職編輯:許純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