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是個生性活波的小男孩, 一直是家裡的開心果。 現在海海快三歲了, 媽媽考慮說, 該給他報名去上幼稚園了, 多接觸一下家庭以外的環境。 開始的幾天的幼稚園生活還算不錯, 可是漸漸地小傢伙變得不太愛說話了, 平時也不太愛回饋幼稚園的生活情況。 媽媽正在疑惑的時候就收到幼稚園老師的消息:海海總是想去廁所, 是不是有尿頻的毛病啊?媽媽頓時嚇了一跳, 平時在家沒有這毛病啊。 這是怎麼回事呢?媽媽帶著海海問詢了醫生才知道, 原來海海得了神經緊張型尿頻症。
不同年齡的寶寶排尿有自己的規律
Advertisiment
針對上面的問題, 媽媽們請提起精神注意:尿頻分為很多類型, 病理性尿頻、精神性尿頻。 那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正常排尿都應該是多少?怎樣鑒別寶寶的尿頻症狀?在家又如何正確培養寶寶的如廁習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寶寶正常排尿有標準嗎?
不同年齡的寶寶排尿其實是有自己的規律的。 在剛出生頭幾天, 由於進食量少, 寶寶尿量可很少, 一天只有4-5 次。 幾天之後, 排尿次數會迅速增多, 6個月以後, 一天可達20-30次, 每次約30毫升。 6 個月後, 隨著半流質的輔助食品的增加以及腎臟功能的逐漸完善, 排尿的次數會逐漸減少, 到周歲時, 一天排尿約15-16次, 每次約60毫升, 約為普通玻璃杯的1/3杯。 2-3歲時, 平均一天10次左右,
Advertisiment
二、尿頻症狀也要分類歸屬?
尿頻, 不一定是生理上的不適引發的, 也有可能是情緒緊張造成的。 正如海海的表現, 由於對幼稚園生活的不適應引發的精神性尿頻、病理性尿頻。
尿頻,
也有可能是情緒緊張造成的
1、精神性尿頻。 造成精神性尿頻的原因很多, 要獲得良效就要找准原因, 有針對地疏導。 診斷精神性尿頻有幾點: 小兒夜尿不增加, 精神集中時小便次數減少、 有便意時, 可因其他事件轉移注意力而暫時忘記上廁所、 無發熱等全身不適。
2、病理性尿頻。 病理性尿頻可能是患有感染、結石、腫瘤或存在異物,
Advertisiment
三、科學培養寶寶如廁意識, 降低心理疾病發病可能。
適時適當的幫寶寶建立如廁觀念, 是協助寶寶將來能正常接觸社會的方法,
Advertisiment
第一階段:不要束縛孩子, 以免造成他的心理負擔。 1歲至1歲半以前, 此階段寶寶身心發育有限, 尿床和尿褲子無法避免。 隨孩子天性, 想尿就尿, 不必著急排尿訓練, 過早訓練可能造成寶寶心理負擔, 使親子間關係變緊張。
1歲至1歲半以前,
寶寶尿床和尿褲子無法避免
第二階段:適當給出行為指導, 有意識的給TA概念。 1歲半至3歲。 進行行為指導, 此階段肌肉神經已有一定的發育, 開始能夠控制尿液的“存”與“放”, 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 此時應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
Advertisiment
第三階段:通過人為控制, 訓練寶寶的如廁意識。 從3歲後開始, 寶寶應該慢慢克服尿床。 每次把尿的時間從原來固定的時間點逐步往後延, 先半小時, 再1個小時、2個小時。 這樣能夠慢慢鍛煉寶寶膀胱的儲尿能力, 逐步改變, 直到天亮才會下床排尿為止。 這裡提示您, 如果過了五六歲還是尿床, 就應去醫院檢查一下。
四、若寶寶已經發病, 媽媽們請給予更多關心和支持。
如同海海這種已經發病的情況, 育兒專家建議家長不同太緊張。 應該耐心誘導, 告訴孩子,他們是健康的,尿頻的症狀很快會好的,以消除患兒的不良心理因素,並應鼓勵患兒說出引起他煩惱的心事。家長對學齡兒童的教育要耐心、不要打罵、訓斥。幼稚園和托兒所的老師對新入託、新入園的小朋友,要多組織他們參加一些輕鬆愉快的遊戲,上課要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對尿頻的患兒要多加理解,不可不讓他們小便。平時對患兒要多加安慰,要把患兒的注意力分散到別的活動上去。
告訴孩子,他們是健康的,尿頻的症狀很快會好的,以消除患兒的不良心理因素,並應鼓勵患兒說出引起他煩惱的心事。家長對學齡兒童的教育要耐心、不要打罵、訓斥。幼稚園和托兒所的老師對新入託、新入園的小朋友,要多組織他們參加一些輕鬆愉快的遊戲,上課要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對尿頻的患兒要多加理解,不可不讓他們小便。平時對患兒要多加安慰,要把患兒的注意力分散到別的活動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