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流口水或是疾病表現

小兒流口水也就是流涎, 一般來說在寶寶長牙的時候, 會出現流口水的問題。 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寶寶流口水是可愛的表現。 如果寶寶2歲以後還流口水的話, 就要引起注意了。 育兒專家指出, 寶寶常流口水或是疾病表現。

一般來講, 新生兒時期的寶寶是不流口水的, 因為他們的唾液腺不發達。 寶寶4-6個月後, 由於生長發育的需要, 開始添加輔食, 唾液明顯增多。 長牙期是寶寶口水流最頻繁的時期, 乳齒萌生時會對牙齦感覺神經產生機械性刺激, 同時寶寶吞咽反射不靈敏, 導致唾液不斷蓄積而外溢。

Advertisiment
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 大約在1歲半左右就能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 流口水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如果到了2歲以後寶寶還在流口水, 就需要治療了。

寶寶常流口水或是疾病表現

寶寶流口水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會影響小兒脾胃的正常發育, 脾胃虛弱, 失於調攝, 故而流涎。 腮腺機械性損傷:捏壓孩子的面頰部容易造成腮腺的機械性損傷, 導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增加。 口腔炎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導致流涎。 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如CO中毒、腦癱、腦炎等。 周圍性神經系統疾病:局部神經功能減退或消失, 如面神經麻痹。

4種方法幫寶寶做按摩

基本手法

★患兒仰臥, 以掌心在腹部作順時針方向團摩5分鐘。

Advertisiment

★以兩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20-50次。

★清、補脾經:拇指橈側羅紋面100次。

★揉板門:手掌面大魚際頂面300次。

★患兒俯臥, 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各1分鐘。 ⑥按揉足三裡(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各1分鐘。 隨症加減。

脾胃虛寒型

症見流涎不止, 涎液清稀, 面色蒼白, 四肢不溫, 大便稀薄、小便清長, 舌質淡, 苔白而滑。

★基本手法中減去清脾經100次加補脾經至300次(離心為清, 向心為補)

★掐揉四橫紋(位於食、中、無名、小指掌側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100次。

★揉外勞宮(此穴在手背側, 與手掌側的勞宮穴相對)100次。

★揉小天心(位於手掌根部, 大魚際與小魚際相接處)200次。

脾胃氣虛型

症見流涎清稀,

Advertisiment
面色萎黃, 食欲不振, 體倦乏力, 舌質淡, 苔薄白。

★基本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補脾經至300次。

★補肺經(無名指末節羅紋面)300次。

★推三關(前臂橈側, 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條直線) 300次。

★運內八卦(以掌心為圓心, 至中指根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 畫一圓, 八卦穴即在此圓上)100次。

脾胃積熱型

症見小兒流涎, 涎熱而粘, 口角糜爛, 口臭而渴, 煩躁不安,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苔黃。

★基本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清胃經(手掌大魚際外側赤白肉際交界處)200次。

★退六腑(前臂尺側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200次。

★清天河水(前臂內側正中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100次。

心脾鬱熱型

症見小兒口涎外流, 涎液粘稠而熱, 心煩不安, 口赤口臭,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Advertisiment
苔薄黃。

★基本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清小腸(小指尺側從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線) 300次。

★退六腑200次。

★清心經(中指末節羅紋面)200次。

小編溫馨提示:寶寶常流口水或是疾病表現。 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證寶寶的健康, 我們在發現了寶寶流口水的情況之後, 如果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的話, 則不妨試試以上的方法緩解。 如果是病理性問題的話, 則需要儘快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