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常躺著哭易得中耳炎

護理寶寶的耳朵非常重要, 如果寶寶躺在那裡哭了很長時間, 眼淚就會進到耳廓裡, 加上分泌物和髒東西, 寶寶的耳朵很容易發炎。 如果得了中耳炎, 會影響聽力, 而且恢復起來比較慢。

Advertisiment

媽媽們需每天用幹棉簽為寶寶護理耳朵, 以免寶寶患上中耳炎。 一旦寶寶得了中耳炎, 從耳朵裡流出黃色的液體, 家長需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餵奶姿勢不對致寶寶中耳炎

吃奶吃出中耳炎

記者日前瞭解到這樣一個病例, 一位女士因孩子在床上大哭不止, 來不及給孩子墊枕頭便讓孩子吮奶吃, 誰知孩子的哭鬧不但沒有停止, 反而越來越凶。 後來孩子還出現了發熱、抓耳搖頭, 甚至嘔吐、腹瀉等症狀。 最後, 孩子的母親發現孩子的耳朵開始流膿出來, 對聲音不太敏感了, 便急忙去看耳科醫生。 結果發現, 孩子患的是化膿性中耳炎。

中耳炎是嬰幼兒常見的耳病,

Advertisiment
最近有專家認為, 母親為寶寶餵奶姿勢不當也會引發孩子中耳炎。

人的耳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其中中耳為一相對密閉的氣腔, 只有前壁有一稱作咽鼓管的小管通向咽部。 平時, 此管在鼻咽部的出口受周圍組織擠壓而呈密閉的狀態, 外界氣體不能進入。 當吞咽、咀嚼、打噴嚏或哭鬧時, 咽鼓管便作瞬間開放, 以維持中耳

內外氣壓平衡。 由於嬰幼兒耳的發育尚不完善, 咽鼓管較短, 加上咽鼓管肌肉收縮力較弱, 鼻咽部的液體容易流入中耳, 所以, 孩子患中耳炎的機會遠比成人多。

Advertisiment

分析:正是由於嬰幼兒耳的這種解剖特點, 現在許多年輕媽媽由於育兒經驗不足, 倘若餵奶姿勢不當, 例如橫抱著孩子餵奶, 讓孩子平躺著吃奶, 奶瓶口開得過大、豎得過直等等, 均易使乳汁沿著咽鼓管流入孩子的中耳, 因為嬰幼兒的咽鼓管短、寬而平直, 若哺乳位置不當, 特別是哭鬧時, 如平臥吮奶, 乳汁或嘔吐物就會經咽鼓管流入中耳, 引起中耳炎。

為預防中耳炎, 正確的餵奶姿勢很重要。

Advertisiment
若坐著餵奶, 媽媽應將孩子抱起放在自己的腿上, 餵奶側的一條腿用小凳子墊高些, 把孩子斜抱在懷中, 取頭高足低位;如取臥位喂能, 應將嬰兒置於身體一側, 並用手臂或枕頭將孩子的上身稍稍支起。 不管採用哪種姿勢, 喂完奶之後, 都要將孩子豎直抱起, 讓其頭靠在母親肩上, 用手輕拍其後背2—3分鐘, 讓孩子將吃奶時吸進的空氣通過打嗝排出, 以免吐奶而使乳汁流入耳中。 此外, 家長還應特別注意, 孩子感冒時的鼻涕也比較容易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 造成中耳炎, 所以感冒時應避免大力擤鼻, 預防中耳炎發生。 若孩子不慎感染後, 應及早用足量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控制感染, 直至症狀消退5~7日後才停藥, 務求徹底治癒,
Advertisiment
不可症狀消退後即停藥, 以免變成慢性中耳炎。

寶寶中耳炎, 切莫忽視

寶寶最近總是一直哭鬧, 而且脾氣變得壞起來。 煩躁不安, 還總喜歡搖頭, 甚至連奶水都不願意吮吸了, 我該如何是好呢?

寶寶吃東西的時候總是拿手撓自己的耳朵, 我覺得可能是寶寶嚼東西多了臉頰帶動耳朵讓寶寶感覺不舒服, 可是等寶寶不吃飯的時候他還是在撓耳朵……媽媽別大意, 寶寶也許是中耳炎。

致病原因

在1周歲之前,將近65%的寶寶都會遭受一次較為嚴重的炎症,而由於耳朵結構的特殊性,很多寶寶的耳朵會成為受害對象,經常出現的病症就是中耳炎。

原因一:中耳炎,它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發的疼痛併發症,是鼓室黏膜發炎的症狀。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時就產生炎症,寶寶會覺得耳朵裡邊疼痛,在晚上休息時,會痛得更厲害,而且還會發熱、總覺得冷、小便變紅或變黃、大便秘結。

原因二: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而且較寬、較直、較短,所以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影響中耳,就會引起中耳炎。

原因三:另外寶寶在吃東西時,發生嗆咳、嘔吐,食物容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或寶寶採用了不太正確的擤鼻涕方法,給寶寶洗澡或者讓寶寶游泳時耳道進水,這些都有可能使寶寶的耳朵產生炎症形成病變。

原因四:寶寶的免疫力不強是寶寶遭受病毒侵犯的關鍵誘因 ......

寶寶中耳炎的居家護理辦法

中耳炎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通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不會說話的寶寶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預防

No.1母乳餵養

吃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lgG)和免疫球蛋白M(lgM)足以抵禦由口腔吸入至咽喉部及咽鼓管有害菌的侵染,故能有效地預防或減少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生。而用牛奶、奶粉等食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幼兒,由於這些食品無一定數量的活性抗體成分,故可使病菌有機可乘,致使呼吸道或中耳發生感染。

No.2正確餵奶

寶寶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寶寶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寶寶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No.3少擤鼻涕

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No.4 6個月大寶寶不宜用安慰奶嘴

芬蘭專家在最近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半歲以上的寶寶使用安慰奶嘴容易患中耳炎。

居家護理

No.1勿信偏方

有的父母聽信謠言,採用所謂的偏方,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甚至面癱等,嚴重的併發症將會有生命危險。

No.2物理退燒

當確診為中耳炎並用藥治療後,寶寶仍然有發燒的現象,需要父母隨時測量體溫並進行物理退燒,如果發燒超過38.5℃,仍需及時就醫。

No.3給寶寶剪指甲

寶寶會出現耳痛和耳朵不舒服的現象,年齡太小的寶寶不會表達,可能表現出躁動不安,或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應給寶寶剪短指甲,避免寶寶抓挖耳朵。

No.4隨時看護

寶寶得了中耳炎後,應該保證身邊隨時有家長看護,因為寶寶有可能會出現噁心和嘔吐。若耳膜穿孔,會有分泌物流出。若已經是慢性中耳炎,耳膜會增厚且結疤,耳膜活動性下降甚至中耳腔產生膽脂瘤,這時就要家長及時帶寶寶再次就醫,看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了。

別讓寶寶得了中耳炎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表現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嬰幼兒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發病原因

專家指出,這主要與寶寶的耳部解剖特點有關。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寶寶還常伴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專家提醒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間啼哭、磨擦單側耳朵、部分聽力喪失或耳朵出現排泄物等症狀,就應該考慮是否為小兒中耳炎。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耳內滲出的積液如果留存達3個月患兒就可能喪失部分聽力。因此,不論是急、慢性中耳炎,家長都應帶寶寶積極治療。

不可拖延

65%的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至少會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聽覺器官疾病的侵擾。如果染病寶寶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失聰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寶寶反復患急性中耳炎,還可能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係,最好去正規的耳鼻咽喉科室確診。一般來說,寶寶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後,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癒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癒合,也可以通過手術進行修補。

特別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現在還有不少家長用偏方治中耳炎,也就是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顱外併發症如耳後骨膜下膿腫、迷路炎和周圍性面癱等,這些併發症的發生將會有生命危險。

積極預防

預防寶寶中耳炎,必須做好寶寶的冬季防寒,積極預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嬰幼兒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嬰兒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嬰兒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嬰幼兒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居家護理

平時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寶寶感冒後鼻腔分泌物較多時,不要捏住兩側鼻孔擤鼻涕,正確的方法是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然後換另外一側。但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致病原因

在1周歲之前,將近65%的寶寶都會遭受一次較為嚴重的炎症,而由於耳朵結構的特殊性,很多寶寶的耳朵會成為受害對象,經常出現的病症就是中耳炎。

原因一:中耳炎,它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發的疼痛併發症,是鼓室黏膜發炎的症狀。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時就產生炎症,寶寶會覺得耳朵裡邊疼痛,在晚上休息時,會痛得更厲害,而且還會發熱、總覺得冷、小便變紅或變黃、大便秘結。

原因二: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而且較寬、較直、較短,所以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影響中耳,就會引起中耳炎。

原因三:另外寶寶在吃東西時,發生嗆咳、嘔吐,食物容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或寶寶採用了不太正確的擤鼻涕方法,給寶寶洗澡或者讓寶寶游泳時耳道進水,這些都有可能使寶寶的耳朵產生炎症形成病變。

原因四:寶寶的免疫力不強是寶寶遭受病毒侵犯的關鍵誘因 ......

寶寶中耳炎的居家護理辦法

中耳炎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通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不會說話的寶寶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預防

No.1母乳餵養

吃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lgG)和免疫球蛋白M(lgM)足以抵禦由口腔吸入至咽喉部及咽鼓管有害菌的侵染,故能有效地預防或減少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生。而用牛奶、奶粉等食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幼兒,由於這些食品無一定數量的活性抗體成分,故可使病菌有機可乘,致使呼吸道或中耳發生感染。

No.2正確餵奶

寶寶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寶寶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寶寶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No.3少擤鼻涕

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No.4 6個月大寶寶不宜用安慰奶嘴

芬蘭專家在最近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半歲以上的寶寶使用安慰奶嘴容易患中耳炎。

居家護理

No.1勿信偏方

有的父母聽信謠言,採用所謂的偏方,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甚至面癱等,嚴重的併發症將會有生命危險。

No.2物理退燒

當確診為中耳炎並用藥治療後,寶寶仍然有發燒的現象,需要父母隨時測量體溫並進行物理退燒,如果發燒超過38.5℃,仍需及時就醫。

No.3給寶寶剪指甲

寶寶會出現耳痛和耳朵不舒服的現象,年齡太小的寶寶不會表達,可能表現出躁動不安,或去拉扯受感染的耳朵,應給寶寶剪短指甲,避免寶寶抓挖耳朵。

No.4隨時看護

寶寶得了中耳炎後,應該保證身邊隨時有家長看護,因為寶寶有可能會出現噁心和嘔吐。若耳膜穿孔,會有分泌物流出。若已經是慢性中耳炎,耳膜會增厚且結疤,耳膜活動性下降甚至中耳腔產生膽脂瘤,這時就要家長及時帶寶寶再次就醫,看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了。

別讓寶寶得了中耳炎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表現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較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嬰幼兒由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於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

發病原因

專家指出,這主要與寶寶的耳部解剖特點有關。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準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寶寶還常伴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專家提醒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間啼哭、磨擦單側耳朵、部分聽力喪失或耳朵出現排泄物等症狀,就應該考慮是否為小兒中耳炎。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耳內滲出的積液如果留存達3個月患兒就可能喪失部分聽力。因此,不論是急、慢性中耳炎,家長都應帶寶寶積極治療。

不可拖延

65%的寶寶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至少會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聽覺器官疾病的侵擾。如果染病寶寶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失聰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寶寶反復患急性中耳炎,還可能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係,最好去正規的耳鼻咽喉科室確診。一般來說,寶寶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後,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癒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癒合,也可以通過手術進行修補。

特別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現在還有不少家長用偏方治中耳炎,也就是將某些中藥或藥片磨成粉吹進耳朵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藥末堵塞鼓膜的穿孔處,內耳鼓室內的膿液引流不暢,長期刺激、腐蝕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嚴重時膿液可向顱內蔓延,引起硬腦膜外膿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等併發症。顱外併發症如耳後骨膜下膿腫、迷路炎和周圍性面癱等,這些併發症的發生將會有生命危險。

積極預防

預防寶寶中耳炎,必須做好寶寶的冬季防寒,積極預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嬰幼兒患中耳炎往往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嬰兒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嬰兒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嬰幼兒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居家護理

平時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寶寶感冒後鼻腔分泌物較多時,不要捏住兩側鼻孔擤鼻涕,正確的方法是壓住一側鼻孔擤鼻涕,然後換另外一側。但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