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強大的破壞欲 媽媽巧應對

以下的場面, 身為媽媽的你, 是不是特別熟悉呢?

• 剛收拾好的玩具箱, 他跟著就把玩具全部倒出來。

• 家裡的遙控器, 裝好的電池, 總會在下一秒種被他拔出來, 然後不知所蹤。

• 新玩具玩不過三天, 就會被他拆成各種小件, 卻又拼不回來。

父母要做的只是——不錯怪, 讀懂孩子們的“破壞力”!

面對孩子們一刻都不停歇的翻箱倒櫃, 拆卸物品, 我們往往會在心裡給孩子貼上標籤“不乖”的標籤, 潛意識裡就覺得孩子太不聽話。

其實, 這只是孩子天性的發展, 並不是他故意搗亂。 一起來讀懂孩子們的“破壞力”背後的故事吧!

Advertisiment

我不是調皮 只是太好奇!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好奇心很重的一個階段。 見到什麼都覺得新鮮, 想到處去看看、碰碰、摸摸、聞聞、用手丟、用腳踹, 這些都是他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方式。

你看到的可能是他故意打爛杯子弄撒了水, 而他卻驚奇的發現, 原來灑出來的水是可以流成一片, 然後開心大笑。

【Solution】

媽媽們出於保護孩子, 不時會對孩子諸多限制, 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而且孩子也會因為處處受阻而消極對抗, 做出令人費解的破壞行為。

不妨尊重孩子的選擇, 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 讓他盡情的去“破壞”。

如果你確實擔心, 那麼可以給孩子劃定安全範圍, 比如說:

絲瓜愛拆遙控器, 那麼就讓他坐在桌子前玩, 剛開始我會關注他的動作,

Advertisiment
並及時提醒他, 放進嘴裡是危險的。 兩歲多的孩子完全能聽明白。

只要不危險, 不影響他人, 在安全範圍內, 大膽放手讓孩子去探索。 父母落個清閒, 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滿足, 何樂而不為呢!

我不是搗亂 只是不受控制!

孩子總是樂此不疲的探索家裡一切能拿到的物品, 可是他們的身體發育尚未成熟, 有些大動作(如搬重物、跳高趴低)和精細動作(如撚拿細物)還不能做到。

你看到的可能是:他將玩具箱的玩具全部翻倒出來, 但實際上, 他只是想將玩具箱搬到另一角去擺放, 力氣不夠結果整箱玩具傾倒而出了。

心裡這麼想, 手裡卻好做不到, 看在大人的眼裡, 便是孩子存心搗亂, 被這麼誤解, 寶寶心裡也苦呀!

Advertisiment

【Solution】

孩子總是無畏的去嘗試各種事物。 即便挫敗累累, 熱情也不減。 在孩子失敗的時候, 這樣做效果可能會更好:

深呼吸調整心情, 鼓勵孩子再次嘗試, 讓他重新感知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在有多少。 能力不及/情況危急之時, 你再出手幫他一把。 無論是給予力量支持還是技巧傳授, 他都能愉快的的接受, 並能快速牢記和掌握。

我相信, 下一次, 或者下下次, 孩子定必有成功的表現。

我不是胡鬧 只是需要愛!

別以為孩子懵懂無知, 其實他們都是心機boy/girl呢。 當你想獨自刷朋友圈時, 他故意製造點“麻煩事”來博得你的關注。

比如搶走你的手機, 甚至狠狠的摔到地上。 或許只是他認為只要沒有了手機, 媽媽就會陪玩了。 搗亂行為的背後, 其實是在向父母傳遞著這樣的資訊:媽媽,

Advertisiment
請你多關注我一些!

【Solution】

父母愛孩子, 因而想努力賺更多錢給他最好的生活條件, 有時卻忘記了孩子最渴望得到的, 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瘋玩一起打滾的陪伴。

當你沉浸在手機, 忙於跟朋友交談時, 別忽視了身邊孩子的感受, 更別因為他故意弄出動靜而責怪他, 扔個玩具發出點聲響, 這是求關注呢!

翻衣櫃翻抽屜, 玩肥皂玩牙刷, 這是孩子和世界的對話方式。 每一個身邊的人, 每一個見到的物品, 都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開始。

如果你家也有個兩三歲的娃, 想要家裡一直保持乾淨整潔, 玩具都收的整整齊齊, 那是不太可能了。

聽過一個爸爸這麼說:玩具就應該擺滿客廳, 當孩子有了絆倒的經歷,

Advertisiment
自然會收拾一條路出來。 似乎很有道理。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自製力是孩子的短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