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從小到大都有哪些害怕、恐懼心理?別再誤會孩子了!

1 1-6個月的寶寶 這個時期內的嬰兒, 父母要多避免較大的噪音、較大的聲響對寶寶的影響。 因為嬰兒的聽覺在這個時期內很是敏感, 突然出現大的噪音、叫喊、音樂等會讓寶寶害怕。
偶爾出現這樣的情況問題不大, 如果過於頻繁, 會讓寶寶處於恐懼感中, 對生長發育不利。
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要安撫寶寶, 可以輕拍孩子的背部, 可以邊說安慰寶寶的話邊輕撫孩子的身體, 也可以哼唱寶寶熟悉的歌謠。
2 7個月後的寶寶 寶寶長大一些到7個月以後會出現“認生期”, 對於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會表現的比較害怕、抗拒。
Advertisiment
儘管其他人不會惡意, 但是這個時期內的寶寶會覺得除了媽媽之外的人都是不安全的, 越是要抱抱、親近寶寶, 孩子反而會緊張甚至哭鬧。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過於著急, 需要瞭解孩子有這樣的特點。 父母需要帶著寶寶慢慢熟悉環境、不同的人。 另外寶寶也需要逐漸感受周圍, 隨著熟悉度增加慢慢也會好轉。
3 1歲以內建立依戀關係 1歲以內還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 這個時候寶寶最容易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戀, 最常見的依戀對象就是媽媽了。 這個時候寶寶最害怕的就是媽媽離開自己, 哪怕媽媽轉身離開自己的視線, 寶寶的表情也突然“由晴轉陰”, 在會爬、會扶著傢俱自己移動的階段, 他會自己去找媽媽,
Advertisiment
想要時刻和媽媽在一起
4 2歲的寶寶 這個年齡的寶寶已經很明確父母是自己的主要照顧人了, 多數寶寶在這階段會產生分離焦慮的高峰期, 比如, 每天早上媽媽、爸爸要出門去上班, 寶寶就會哭鬧不止, 更不願離開的媽媽的懷抱, 很是害怕媽媽出去就“消失”不見了。
2歲的時候也是多數家庭選擇開始和孩子分床睡的階段, 同樣孩子也會表現出分離焦慮, 比如, 上床後孩子為了讓父母不離開自己的身邊, 一直待在自己的床邊。 最為常見的藉口是“我餓了”“我想喝水”“我要撒尿”等, 即便孩子在上床前已經去過廁所。
所以當父母明白了孩子在害怕分離的時候, 還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應對孩子。 當父母離開家的時候, 要學會與孩子告別,
Advertisiment
並告訴他會在什麼時間內回來。 形成習慣, 慢慢地, 孩子對分離的害怕程度, 就會降低。
5 3-6歲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會有害怕恐懼的心理, 而且這也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其中一種情緒。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3-6歲的時候, 孩子們的體驗更豐富, 同時也充滿了更多未知事物。
這個階段,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聽到一些故事會害怕、有的可能看到動畫片裡的一些畫面而害怕、還有的會因為自己的豐富的想像力而產生恐懼、甚至因為自己看到一些事物產生聯想到其他事情上而害怕……
父母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的這些害怕、恐懼, 哪怕在你們的眼裡看來“他的害怕對象很可笑”。 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支持以及父母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
Advertisiment
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以及正確的引導, 從而降低孩子害怕的心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