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是好事, 是我們普遍欣賞並期待的一種特質。 但是, 當孩子幾近偏執地沉溺於某個事物, 對其他一切興趣全無時,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 也是嚇人又愁人的一件事,.,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該怎麼引導呢?
隱藏在偏執背後的秘密當孩子幾近偏執地喜好某個事物, 視其他若無物, 這種熱情持續幾個月、幾年, 甚至更久時, 我們難免會心裡不踏實。 比如, 有的孩子喜歡動畫片、電子遊戲中的某個角色, 只穿印有相關圖案的衣服、鞋襪, 延伸到書包、帽子、圍巾、玩具……
總之, 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少了這個角色。
Advertisiment
實際上, 大多數情況, 都只是階段性的問題, 無需擔憂, 只不過不同的孩子, 這個階段持續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 他們之所以迷戀某個事物, 通常因為好奇、因為喜愛, 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所謂的問題。 這裡也需要稍微提醒一下, 極個別孩子的這種“偏執”與家長有關, 是受了家長有意無意的暗示所致。 當孩子意識到, 他的某個行為每次都能獲得爸爸媽媽特別的關注,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偏執”地癡迷於某個事物, 試圖強行讓他遠離, 通常都會引發親子衝突, 收效甚微, 甚至有成效。 與其如此, 不如放下, 另尋策略。 我們之所以焦慮, 甚至產生無力感, 緣於我們的意識裡認定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 基於這樣的認識, 親子雙方難免形成對立的態勢。 凡事一對立, 麻煩便跟著多起來。
如果我們換個思路, 就會欣喜地發現:當孩子處於這樣一個階段時, 恰恰是拉近親子距離, 在親子之間形成良好溝通習慣的好機會。
Advertisiment
有個小孩癡迷“憤怒的小鳥”, 大約有兩年多的時間。 他的興趣非常單凡是與那只小鳥相關的, 他都熱情百倍;與之無關的, 他都會自然遮罩掉。 於是, 每次見到他, 我都跟他聊“憤怒的小鳥”, 孩子自然覺得遇到了 “知音”, 每次見面, 他都會用特有的方式跟我互動。
Advertisiment
我們走著走著, 遇見一堵牆, 被擋住了, 一心想的都是過不去, 於是便傻眼了。 事實上, 我們無需翻越這堵牆, 更不需要穿越它, 繞過它便是了。 面對一個執著於某事物、興趣過分單一的孩子, 我們同樣無需對抗, 繞過去便是。
有個小男孩, 對算術極其癡迷, 每次見到家長, 小傢伙都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家長:
“爸爸媽媽, 挑戰一下吧! ”每次挑戰, 如果家長不說結束, 他可以一整天坐在那裡不動窩, 從兩位數到十幾位數的加減法, 一直跟你挑戰下去, 不厭其煩。 就算我說要結束, 他也會想方設法爭取多挑戰幾道題。
Advertisiment
當然, 孩子是不能一整天坐著不動的, 即便他能坐住, 我們也要想辦法讓他動起來。 最好的方式不是限制他、咀止他不要算術, 而是把算術的遊戲轉化為體能遊戲。 於是, 我們一起製作了很多數位小卡片, 可以擺出被加(減)數、加(減)數, 還有進位……我們依然“挑戰”, 但不再是心算或者用紙筆算, 而是搬運小卡片出題、算題, 算完還得將卡片歸位元, 既節省成本, 又鍛煉體能, 更重要的是滿足了他算術的強烈欲望。 我們總可以想到辦法, 讓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彼此關聯。 問問自己, 哪些事物能通過哪種方式與他單一的興趣關聯起來, 許多活動便展開了, 孩子的興趣自然也拓展了。 蕎育孩子, 想不糾結, 其實很簡單。 換個思路, 便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