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 當媽的比自己生病了更捉急更難受;
看病打針吃藥, 每每都哭得“梨花帶雨”, 更是打在兒身疼在娘心。
週末去醫院看病, 路過兒科, 遠遠都能聽見一波接一波的哭聲, 走到門口, 正好看到一個大概1歲多的小寶貝哭著拒絕打針, 趴在媽媽肩膀上哭得是一抽一抽的, 手一直指著門口, 想讓媽媽帶他走。 媽媽安撫幾次都沒有用, 小小身軀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越來越大的哭喊聲讓人整條走廊都被驚動了。
可以想像打針這件“小事”給寶寶帶來多麼大的折磨。
為什麼這麼怕● 自我保護反應:嬰幼兒的機體和智慧尚未發育成熟,
Advertisiment
● 陌生環境刺激:隨著寶寶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和形成, 突然被帶到陌生環境的話, 的確會驚恐。
● 醫院氛圍感染:周圍寶寶都在哭, 再堅強遲鈍的寶寶也會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危險分子。
● 對強制束縛反抗:在醫院就診時, 父母大多採取的辦法是強行摁住寶寶, 不讓他們動彈, 這更加劇了寶寶的反抗和恐懼心理, 不哭才怪。
父母應該怎麼做1.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大人不要太緊張
平靜自若, 不要表現出焦慮。 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 寶寶就會覺得問題嚴重, 會嚇著他們。 寶寶喜歡觀察大人的表情神態, 有些家長, 寶寶只是感冒發燒, 結果大人們表現得一點都不淡定,
Advertisiment
2.告訴寶寶將會發生什麼事
用寶寶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 比如告訴寶寶你現在生病了, 需要打針, 打針可以治病。 不要認為寶寶不懂就不去說。 去看病前告訴寶寶:將看到什麼人, 比如有穿白大褂的醫生、有戴口罩的護士;將會發生什麼事, 比如詳細告訴寶寶抽血化驗的步驟;將會有一些疼痛的感覺, 但一下下就不疼了, 病也會好了。 若能確切地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寶寶就不會太焦慮。
3.不要用撒謊的方法安慰寶寶
對於寶寶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 儘量不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
比如, 有家長在明明需要打針時, 卻說“我們不打針”, 結果是把寶寶按住,
Advertisiment
比如, 有家長帶寶寶打針時, 為了消解寶寶的緊張, 就說“一點也不疼”, 寶寶上一次當後, 就絕不肯再上第二次當;他們挑戰困難的理性和勇氣就失去一次萌發機會, 並且以後會不信任大人。
不如誠實地告訴寶寶:“是的, 扎針的地方會疼, 但只疼一會兒, 然後就不再疼了, 身體也就徹底好了。 ”寶寶心理有了一個正確的預期, 也就容易接受了。
4.激發寶寶的勇氣
寶寶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 只要不嚇著他們, 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 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比如, 到醫院的時候, 寶寶沒哭, 鼓勵“寶寶棒棒噠!”父母要表現出開心、自豪,
Advertisiment
5.多給寶寶安全感
很多寶寶在治療時哭鬧, 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注, 來緩解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 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身體的接觸、擁抱、輕聲細語來安撫寶寶, 讓寶寶獲得安全滿足。 或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 運用正確、適當的擁抱體位來幫助寶寶順利、快速地接受檢查, 以減輕寶寶的壓力, 避免不良情緒。
以下這些行為極不提倡:1.不要妖魔化醫生護士。
一般我們會這樣安慰寶寶:“阿姨輕輕打, 不痛哦。 ”但也會遇到這樣的:“不要哭, 醫生阿姨壞, 把我們弄哭了, 打她!”……這樣安慰寶寶, 是要他從心底就恨醫生怪不得每次看見醫生就開始哭了。
2.平時不要拿“醫生”“醫院”來嚇唬寶寶。
父母在阻止寶寶某些不良行為時,
Advertisiment
3.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
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員警就要來抓你”, 或“吃了這藥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 這是很糟的。 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 並不能真正緩解寶寶的緊張, 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