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直擊
性格急躁, 想要做什麼, 就一刻也等不急, 必須馬上實現, 不然就大叫大嚷, 一點耐性都沒有。
布奇專家解讀
小寶貝從一出生, 就成為全家人的“中心”。 家長們總是心甘情願滿足他們的各種需要和願望。 這種做法是否合適呢?應該說, 在寶寶小的時候, 特別是1歲以前, 家長是要對寶寶的各種需求有及時的回應, 讓寶寶覺得外界是可以信任的。 孩子逐漸長大, 到了2 歲, 特別是3 歲以後, 我們要注意調整滿足孩子要求的方式。 因為, 當孩子大一些以後, 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愛他們。
Advertisiment
慢慢地, 您會發現, 寶寶的脾氣似乎越來越壞了, 他們想要什麼就必須馬上得到, 一刻也不能等。 這個時候, 您肯定不免會深深擔憂:這樣下去可怎麼辦?在家裡我們會盡可能地滿足他, 可是, 將來到了幼稚園呢?到了學校呢?進入社會以後呢?這個時候, 我們要注意到, 有求必應實際上不利於寶寶心理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能力——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
延遲滿足, 是指為了長遠的利益而自願延緩目前需要的滿足, 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 它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 也是情商的重要構成成分。
布奇專家支招
那麼, 如何在生活中實現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呢?
1.延遲從一分鐘開始。
所謂延遲, 就是要讓寶寶學會等待,
Advertisiment
2.轉移目標, 混淆視聽。
從道德意義上講, 延遲滿足是一種自律行為。 可是寶寶還很小, 他們的延遲滿足行為培養往往需要通過“他律”才能做到。 這時, 您要盡可能地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比如, 他已經吃了很多葡萄了, 可還是想吃, 您就可以拿他喜歡的玩具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2-3歲的寶寶注意力很容易轉移。 但轉移的辦法是不是總湊效呢?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Advertisiment
不管選用什麼技巧, 最關鍵的原則就是做到不再“有求必應”。 只有這樣“狠下心來”, 寶寶的延遲滿足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培養和鍛煉, 成為心理健康發展的寶寶。 布奇成長故事《好想好想吃了它》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故事。 故事中的布奇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顆櫻桃的欲望, 成功地得到了滿樹的櫻桃。 寶寶可以從這個故事中學習自我控制和延遲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