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患兒的處理應做好隔離, 立即進行膿液培養, 鑒別菌種, 做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 局部可塗0.5%新黴素軟膏或1%龍膽紫溶液, 並在患處向四周正常皮膚每隔2~3小時塗75%酒精, 以減少自然接觸傳染的機會。 為預防膿皰病, 對新生兒的胎脂不應於生後立即擦去, 因為胎脂能補償角質層不足, 對皮膚有保護作用。 生後1周內新生兒應用無菌的礦物油或棉籽油輕輕將會陰、皮膚皺折處(頜下、腋窩、腹股溝等)的胎脂擦掉。 身體其他部位的胎脂應全部保留, 直至脫臍前。 新生兒皮膚皺折處應保持乾燥, 防止擦爛。
Advertisiment
嬰兒娩出過程中, 如果產婦陰☆禁☆道內的病菌侵入嬰兒眼中, 便可發生新生兒結膜炎。
Advertisiment
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症狀, 兩側眼瞼紅腫, 有膿性分泌物。 由於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所致的結膜炎常發生在溫暖季節, 發病緩慢, 於出生後5~10天出現症狀, 以結膜下穹為顯著, 球結膜亦可受到波及, 如不予及時治療, 經過1~2周後易遷延成慢性, 可長達1年之久, 偶可引致脈絡膜視網膜炎及視神經萎縮。
治療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眼藥水點眼, 每日4次, 每次點眼前清除兩眼分泌物, 直到痊癒為止。 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於2500克的早產兒,
Advertisiment
本症的發病原因, 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係密切, 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佈, 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 使腸壁缺氧加重, 再因腸壁受損, 腸道細菌乘機侵入, 可引起腸黏膜壞死, 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 甚至併發腸穿孔。
本症無明顯季節性, 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 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 發病多在生後2周內, 以2~10天為高峰。 因腹瀉、敗血症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時期較晚, 在出生後3—4周或7—8周發病。
本病症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 可分輕症和重症2種。 輕症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
Advertisiment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 停止一切喂哺5~10天, 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 有時需輸血或血漿, 待症狀消失後開始喂糖水和餵奶, 均從少量到多量, 逐漸增加。 為控制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