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患出血性皮疹該如何護理

出血性皮疹, 也稱紫癜。 可見在皮膚或黏膜出現斑點, 呈紅色、鮮紅色、暗紅色, 後變成棕褐色、深藍色, 壓之不褪。 根據出血點大小和形式不同又分為:只有針頭針帽至米粒大小的淺表點狀出血疹, 稱為淤點或紫癜。 比淤點大些而出血較深的出血疹稱為淤斑或紫癜;若皮下出血, 高出皮面有壓痛的腫塊稱為血腫。 可引起皮膚或黏膜出血點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1)血友病。 是一種凝血因數異常的遺傳性疾病。 男孩發病, 外傷後出血不止, 可在皮膚、黏膜、關節、肌肉處形成淤斑或血腫。 根據家族出血病史和臨床出血情況,

Advertisiment
診斷並不難, 要及時就醫。

(2)維生素C缺乏症, 又稱壞血病。 一旦維生素C缺乏時, 患兒全身皮膚可反復出現紫癜或出血點, 常有牙齦出血、紅腫、潰爛, 甚至可有鼻血、血尿、便血等。 如有骨膜下出血, 可使小腿腫痛, 不肯動, 若換尿布移動肢體時, 患兒因劇烈疼痛而哭吵。 特別多見於人工餵養小兒或長期腹瀉而吸收障礙者。 下肢小腿長骨X線拍片, 具有特徵性診斷價值。

(3)症狀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又稱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可由風疹、粟粒性結核病、傷寒等傳染病引起, 也可由磺胺類、氯黴素、巴比妥類、抗癲癇藥(丙戊酸鈉、苯妥英鈉等)、退熱鎮痛藥等藥物引發。

(4)過敏性紫癜。 本病是以毛細血管和小動靜脈炎為主的過敏性疾患,

Advertisiment
多見於5歲以上小兒, 由於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 而形成出血點、紫癜。 大都見於四肢伸側, 兩側對稱, 尤多見於兩下肢、小腿部及臀部。 出血疹、紫癜略高出皮面, 數日後變成紫色、棕色而消退, 一批消退後又可出現新的一批, 也可同時伴有關節腫痛、腹痛, 甚至血尿等症狀。 出血疹、紫癜消退後留有色素斑, 以後完全消失。

(5)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可見于小兒各年齡時期, 起病較急。 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表現為皮膚、黏膜廣泛性出血, 多為散在針頭大小的皮下、黏膜出血點, 四肢較多, 也可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腫、鼻血, 嘔血、黑糞、血尿亦屬常見, 到醫院化驗檢查血小板計數多在5~6萬/升以下。

(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Advertisiment
簡稱流腦。 系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小兒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起病急, 病初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繼之嘔吐、頭痛, 迅速在皮膚出現出血性皮疹, 即淤點。 淤點分佈不均勻, 可散佈全身各處, 以頸部、軀幹、四肢多見。 大小不等, 自針頭、針帽至1~2釐米, 初為淡紅, 後呈鮮紅、紫紅或紫黑淤斑, 大片淤斑中央可變為黑色壞死, 自淤點、淤斑取血作塗片染色, 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 此淤點、淤斑系由該菌栓塞毛細血管及細菌毒素損壞血管壁所致。 體檢發現頸部有阻力。 根據流行季節, 患兒突然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 身上有出血性皮疹, 即可初步診斷本病。

一般患兒身上有出血性皮疹, 應及時就醫, 請醫生明確診斷, 進一步處理。

Advertisiment

過敏性紫癜, 急性期應注意休息, 避免與可疑的藥物或食品等過敏原接觸, 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發熱、關節痛可對症治療, 也可口服中藥緩解症狀。 若有紫癜性腎炎, 則應住院治療。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應檢查血小板計數, 若低於1~2萬/升, 應住院治療, 如果在家需安靜休息, 給予寧血糖漿或糖皮質激素治療。

流腦患兒應住院治療, 應用青黴素(需做皮試)、頭孢菌素靜脈滴注, 若有面色發灰、四肢冷、出冷汗時, 則應立即進行搶救, 及時糾正休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