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意外窒息怎麼辦,不看以後必後悔

如果您的孩子被異物嗆咳, 噎住, 甚至窒息, 您會怎麼辦?您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嗎?

兩歲兒童醫院窒息 醫生施救挽回小命

2016年10月, 一名兩歲的孩子在醫院候診時突然出現窒息, 正在值午班的主任醫師李欽孩子實施胸外按壓, 並作口對口人工呼吸, 最終經過及時手術治療, 孩子才最終得救。

據悉, 這名患兒當日是吃了一些蘋果並喝了口稀飯, 隨後在家中出現憋喘。 家人發現後送至當地醫院並馬上乘車轉至市人民醫院, 在掛了專家號候診的過程中, 孩子突然出現了窒息。

如今在電視、網路上這樣的新聞不勝枚舉,

Advertisiment
那麼有哪些異物容易造成孩子嗆咳、卡喉甚至窒息呢?

1.水果類

除了切成塊的大水果, 小巧的水果也可能有危險, 比如葡萄、草莓、李子等等, 還有荔枝、櫻桃、龍眼等裡面帶核的水果, 不適合直接給孩子食用, 而應該剝開去核後再給年幼的寶寶食用。

2.零食類

果凍、糖果、麻花等等不好咬的零食孩子一整顆吃會非常危險, 容易噎住喉嚨, 可以先弄碎後再給老人和小孩食用。 如果是乘坐火車、飛機等外出就不要準備這些零食。

而像魷魚絲、牛肉幹之類的食物由於纖維過長, 咬感過硬也不適合給孩子吃。

3.堅果類

“堅果”顧名思義, 果仁質地堅硬, 寶寶的牙齒沒長全, 不能充分嚼碎, 一旦吸入氣管就容易噎住。 所以建議2歲以下寶寶不要喂吃整粒的果仁食物,

Advertisiment
像花生醬之類的黏稠食物也要注意。

4.錢幣/雜物

小玩具、小硬幣是幼兒窒息意外的“常客”, 由於好奇心重或者在口欲期, 孩子常常會覺得好玩, 把這種小物件放進嘴巴或者耳朵、鼻孔之類的部位。

5.主食

耳鼻咽喉的專科醫生們提出饅頭、肉塊、水蒸蛋等軟軟的大塊食物也很危險, 這類日常食用的食物噎住幼兒的概率很大, 很容易把氣管整個蓋住, 手術時又很難取出。

施救得法, 防患未然

要知道, 0~4歲的孩子很容易被異物堵塞氣管, 年齡越小概率越大, 而一旦發生就是致命性的。 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 瞭解異物窒息的原因, 防患於未然。

1.異物窒息有這些表現

1.幼兒喘氣、喘息,

Advertisiment
驚慌失措, 無法發聲, 流誕;

2.臉色發青, 大量出汗, 雙手掐住自己的喉嚨或揮舞手臂, 身體顫抖;

3.口唇、顏面青紫, 心跳加快而微弱, 處於昏迷或者半昏迷狀態, 呼吸逐漸變慢而微弱。

記住, 一旦發生窒息後黃金急救時間只有4分鐘!超過後就可能致命了!

2.這些急救方法是錯誤的

1.搖晃

2.摳嗓子

3.大口喝水或吃東西

這些行為即無法讓孩子把異物吐出, 也容易讓卡在喉嚨的異物更加深入, 而搖晃和摳嗓子眼兒還會讓寶寶更加難受。

3.正確的急救方式是什麼呢?

首先, 寶寶一旦出現異物卡喉, 父母不要手忙腳亂, 趕緊讓一人撥打120急救電話。

其次, 在救護車到來之前, 一定要先做判斷, 再進行正確的急救措施, 不要只會往醫院跑或者坐等醫護人員到來,

Advertisiment
因為每分每秒的時間對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

a.如果寶寶尚未失去意識, 且年齡在1歲以下

把寶寶面部朝下, 背部朝上, 趴在成人左臂上, 頭低臀高, 成人右手掌根在寶寶後背, 從後往前有節奏的拍擊, 注意拍的時候要一下一下拍實, 拍5次把寶寶翻轉過來看看嘴裡是否有異物吐出, 如果有就把口中的異物取出, 如果沒有則繼續進行拍打。

b.如果寶寶尚未失去意識, 且年齡在1歲以上

讓孩子站立, 成人從背後雙手環抱住孩子, 右手握拳放在孩子肚臍以上胸骨以下, 左手放在拳頭上, 收緊雙臂向上迅速衝擊孩子的腹部, 重複5次, 利用壓縮空氣原理讓孩子突出喉嚨裡的異物。

c.如果您的寶寶已經失去了意識

Advertisiment

此時一定要先給寶寶做“心肺復蘇”, 輸送氧氣, 防止因為缺氧造成大腦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首先, 檢查寶寶的脈搏和心跳,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摸一下孩子的頸動脈是否還有跳動。

一旦發現跳動變弱或停止跳動就要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壓, 具體步驟是:

1.把寶寶的頭往後仰15度, 這是為了打開呼吸道;

2.如果寶寶嘴裡沒有異物, 成人深吸一口氣(注意:如果您的寶寶在1歲以下, 那麼需要把嘴罩住寶寶的口鼻, 如果寶寶在1歲以上, 只需要口對口, 手指捏住Ta的鼻子就行了), 向寶寶吹入空氣, 每次吹入要看見寶寶的胸廓抬起;

3.停止吹氣, 放開手指, 重複操作, 一般來說1歲以下30~40次/分, 1歲以上18~20次/分。

4.如果孩子的脈搏微弱或者停止, 就要做心外按壓。 “心外按壓”全稱“胸外心臟按壓術”。1歲以下寶寶和1歲以上兒童做心外按壓的手法差不多,不過力度和手勢不同。

5.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成人左手墊著寶寶的背部,撐住頸部,同時用右手兩根手指(通常是食指和中指),按壓孩子胸骨下方兩乳中點的位置,以100次/分的速度,向下壓4釐米就可以了,不要太深,否則會對孩子的肋骨、內臟造成過大的壓迫。做30下心外按壓做兩次人工呼吸,循環往復直到寶寶恢復知覺。

6.1歲以上的兒童急救手法差不多,把孩子平放在地面上,用一隻手的掌根部按壓孩子胸骨下方兩乳中點的位置,以100次/分的速度,向下壓5釐米,同樣做30下心外按壓配合兩次人工呼吸,循環往復直到寶寶恢復知覺。

餵奶睡覺需謹慎,嗆咳窒息在身邊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還在只知道睡覺吃奶的小嬰兒,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身邊,沒有這方面的危險,其實不然!就像有的寶寶吃完奶會吐奶,這些突出的奶汁就有可能會吸到寶寶的氣管裡。

餵奶過後

寶寶在吃完奶後一定要拍奶嗝兒,把寶寶豎著抱起,長髮的媽媽要把頭髮紮起或偏向遠離寶寶的一側,一隻手抱著寶寶,另一隻手握空心掌,由下往上輕拍寶寶的背部。

媽媽可以提前在肩頭放一塊小毛巾,這樣寶寶靠著很舒服,也防止吐出的奶水弄髒媽媽的衣服。

另外,吃完奶後讓寶寶側睡,上半身可以稍稍墊高一些,這樣就算寶寶吐奶了,奶水也不會流入氣道。

如果媽媽們在夜間喂夜奶,一定要儘量保持清醒,用一隻手壓著乳☆禁☆房,在寶寶的鼻子與乳☆禁☆房間留有一定距離。餵奶時媽媽睡著,堵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的悲劇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喂藥時

有時寶寶生病,因為害怕藥物的氣味和苦味,怎麼都不肯吃藥,有的父母會強行給寶寶灌藥,這樣不僅會引發更大的恐懼,還有可能會把藥水嗆進寶寶的氣管。

其實喂藥時,可以嘗試先用溫開水將藥溶解,用小勺或滴藥管緊貼嘴角喂服,讓藥水沿著口腔一側慢慢流入,一邊喂一邊安慰寶寶,吸引Ta的注意力。多一點耐心,沒有人喜歡吃藥,寶寶的抗拒很正常。

睡覺時

對於還沒有學會翻身的小嬰兒,選擇專門的嬰兒床更好,同房不同床,不僅有利於寶寶將來分房,也方便媽媽照顧。嬰兒床上不放置任何小物品、毛絨玩具、過於鬆軟的床墊、枕套、毯子,防止寶寶吞咽或者遮住口鼻。

如果沒有買嬰兒床,孩子也不要睡在爸爸媽媽中間,可以睡在床的一側,和大人稍微隔開些。裝個安全護欄,就不必擔心孩子會翻身掉床了。

另外,給孩子準備睡袋,比使用厚重的被子好,就算蓋被子也不要和大人共睡一床被子,拉到胸口就可以了。

當然,以上小編教授的這些急救措施希望各位爸爸媽媽永遠不要用上,預防遠比急救和治療更重要!

“心外按壓”全稱“胸外心臟按壓術”。1歲以下寶寶和1歲以上兒童做心外按壓的手法差不多,不過力度和手勢不同。

5.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成人左手墊著寶寶的背部,撐住頸部,同時用右手兩根手指(通常是食指和中指),按壓孩子胸骨下方兩乳中點的位置,以100次/分的速度,向下壓4釐米就可以了,不要太深,否則會對孩子的肋骨、內臟造成過大的壓迫。做30下心外按壓做兩次人工呼吸,循環往復直到寶寶恢復知覺。

6.1歲以上的兒童急救手法差不多,把孩子平放在地面上,用一隻手的掌根部按壓孩子胸骨下方兩乳中點的位置,以100次/分的速度,向下壓5釐米,同樣做30下心外按壓配合兩次人工呼吸,循環往復直到寶寶恢復知覺。

餵奶睡覺需謹慎,嗆咳窒息在身邊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還在只知道睡覺吃奶的小嬰兒,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身邊,沒有這方面的危險,其實不然!就像有的寶寶吃完奶會吐奶,這些突出的奶汁就有可能會吸到寶寶的氣管裡。

餵奶過後

寶寶在吃完奶後一定要拍奶嗝兒,把寶寶豎著抱起,長髮的媽媽要把頭髮紮起或偏向遠離寶寶的一側,一隻手抱著寶寶,另一隻手握空心掌,由下往上輕拍寶寶的背部。

媽媽可以提前在肩頭放一塊小毛巾,這樣寶寶靠著很舒服,也防止吐出的奶水弄髒媽媽的衣服。

另外,吃完奶後讓寶寶側睡,上半身可以稍稍墊高一些,這樣就算寶寶吐奶了,奶水也不會流入氣道。

如果媽媽們在夜間喂夜奶,一定要儘量保持清醒,用一隻手壓著乳☆禁☆房,在寶寶的鼻子與乳☆禁☆房間留有一定距離。餵奶時媽媽睡著,堵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的悲劇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喂藥時

有時寶寶生病,因為害怕藥物的氣味和苦味,怎麼都不肯吃藥,有的父母會強行給寶寶灌藥,這樣不僅會引發更大的恐懼,還有可能會把藥水嗆進寶寶的氣管。

其實喂藥時,可以嘗試先用溫開水將藥溶解,用小勺或滴藥管緊貼嘴角喂服,讓藥水沿著口腔一側慢慢流入,一邊喂一邊安慰寶寶,吸引Ta的注意力。多一點耐心,沒有人喜歡吃藥,寶寶的抗拒很正常。

睡覺時

對於還沒有學會翻身的小嬰兒,選擇專門的嬰兒床更好,同房不同床,不僅有利於寶寶將來分房,也方便媽媽照顧。嬰兒床上不放置任何小物品、毛絨玩具、過於鬆軟的床墊、枕套、毯子,防止寶寶吞咽或者遮住口鼻。

如果沒有買嬰兒床,孩子也不要睡在爸爸媽媽中間,可以睡在床的一側,和大人稍微隔開些。裝個安全護欄,就不必擔心孩子會翻身掉床了。

另外,給孩子準備睡袋,比使用厚重的被子好,就算蓋被子也不要和大人共睡一床被子,拉到胸口就可以了。

當然,以上小編教授的這些急救措施希望各位爸爸媽媽永遠不要用上,預防遠比急救和治療更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