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見過小嬰兒的人都會覺得小寶寶喜歡吃手,
那麼到底為什麼小寶寶總是喜歡吃這樣或者那樣的東西呢?原因是什麼呢?今天就跟小編一起去瞭解一下小
寶寶愛吃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吧。
為研究手口協同作用的神經基礎,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安吉拉.西裡古(Angela Sirigu)及其同事對大腦皮層上150個控制運動的位點進行了電刺激。
他們發現,
當在10個特定位點施加刺激時,
所有志願者都會自動把手伸進張開的嘴裡。
研究者推測,
這一連貫動作是與生俱來的,
這使得嬰兒在運動模仿機制尚未成熟、沒有掌握如何進食時也能準確地把食物送進嘴裡。
Advertisiment
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神經生理學的經典理論認為,
複雜的運動由不同神經位點上的基本運動結合導致,
產生運動的機制是不同位點間電信號的傳遞。
之前人們一直認為,
大腦中的不同位點單獨控制每一部分的作用——如在手口協同作用中,
A位點控制口,
B位點控制手,
A位點產生的刺激通過電信號的形式傳遞到B點,
引發手的運動,
進而完成一整套類似自動進食的動作。
然而,
在對猴子進行的實驗中,
有證據表明“自動進食”的神經基礎並非不同位點之間電信號的傳遞,
而是在中央前回(PrG,
precentral gyrus)作為一個獨立的結構單元存在。
在人類中,
獨立單元調控複雜動作的機制一直未被闡明。
Advertisiment
這一次,
西裡古和同事對26名不同年齡(2歲~60歲)的腦外科手術病人進行了研究。
他們首先找到大腦皮層中控制軀體運動的區域,
用電極刺激有關位點,
並從中篩選出所有引發上肢運動的位元點,
記錄它們的體感誘發電位(SEPs),
確定這些特定位點的電位可以滿足手口感覺運動的基本要求。
最後,
研究者再從與上肢刺激有關的位點中,
收集所有與口的運動有關的體感誘發電位——按照經典的神經生理學理論,
在手口協同作用中,
控制手和口的位點的電位會匹配,
電信號在環路上傳遞,
形成完整的一套動作。
然而結果表明,
即便是施加的電刺激強度到最大,
也沒有發現這類位點。
與此同時,
研究人員發現,
Advertisiment
有10個特定位點在接受電刺激時,
可直接誘發實驗參與者的以下動作:嘴逐漸張開,
同時通過上肢屈肌收縮肌肉,
合上的手向臉的方向運動,
好像要送什麼東西到嘴裡去。
以上事實說明,
“吃手”的動作並不能被看成很多控制口或上肢運動的單元位元點間的信號傳遞,
而是某些位元點獨立集成控制的複雜運動。
通過記錄實驗參與者腦中央前回中的運動誘發及體感誘發的電位,
研究者瞭解到手口複雜協同作用其實出現在同一結構中,他們發現,
刺激單獨位點即可使合上的手接近張開的嘴,
而當手接觸到嘴時,
一個交聯信號會在大腦皮層上整合,
進而使上肢產生動作。
這些發現拓寬了人們之前在猴子身上的觀察結果,
Advertisiment
提示複雜的神經表徵(指交聯信號)也存在于口周探索這種簡單的動作中。
這些表徵可能是人類小孩和嬰兒在運動機制尚未成熟時,
準確通過手口作用協調將食物送進嘴裡的神經基礎。
“而隨著年齡增長,
手口協同作用也會演變為其他目標導向型的動作,
比如進食。
”西裡古告訴果殼網,
像吮吸拇指這種動作可能滿足了嬰兒減輕壓力的需求。
事實上,
“吃手”行為可能早在我們出生前就形成了。
從演化角度看,
這可能是一種獨特的生存機制,
以保證沒有運動意識時(比如嬰兒或經歷過腦損傷的人)也能自己填飽肚子從而活下來。
“目前正在尋找其他協同運動的神經基礎,
如防禦動作、操控動作等。
”西裡古對果殼網說:“由於這些協同運動在猴子中也存在,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推斷這些動作是憑藉其行為學意義而演化出來的。
”相信通過上文的閱讀大家對於小寶寶愛吃手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瞭解了吧,
這是一種本能,
不過要記得給寶寶把手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