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愛吐泡泡是怎麼回事

寶寶吐泡泡可能是肺炎

小寶寶抵抗力弱, 細菌或病毒易向下呼吸道蔓延而引起肺炎。 當小嬰兒患肺炎時, 因咳嗽反射較差, 痰液不能順利排出, 出現口吐白泡以排痰現象。

小寶寶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 調節能力差, 且唾液腺還不成熟, 唾液分泌量少, 3-4個月唾液腺開始發育, 唾液分泌量增加。 但是, 此時寶寶的口腔相對較淺, 吞咽能沒有發育完善, 閉唇和吞咽的動作不協調, 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唾液, 所以容易出現流口水和吐泡泡的現象。 不過肺炎吐泡泡這種現象會自行消失。

發現寶寶肺炎, 還得注意:

當年輕媽媽看到寶貝口吐泡沫,

Advertisiment
不吃、不哭時就要引起重視。 觀察患兒呼吸比什麼都重要。 小寶寶在家中“感冒”後, 年輕父母還可發現他(她)安靜時呼吸頻率加快, 每分鐘大於60次/分, 同時伴有鼻翼扇動、口唇周圍發青, 無需做胸部X線檢查, 就可判斷小寶寶已經患上肺炎, 一定要及時抱到正規醫院新生兒科住院治療, 以免發生不測。

寶寶吐泡泡大部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寶寶吐泡泡也就是寶寶流口水, 因為寶寶的吞咽能力較弱, 導致會吐出多餘的唾液。

寶寶較小時流口水是正常現象, 因為他們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縮能力都比較弱, 以致嘴巴總是合不上, 才會出現流口水的情況。

當寶寶長到4~5個月大時, 需要添加輔食了。

Advertisiment
這時, 飲食中逐漸補充了含澱粉等營養成分的食物, 唾液腺受到這些食物的刺激後, 唾液分泌明顯增加。 再加上寶寶的口腔小而淺, 吞咽反射功能還不健全, 不會用吞咽動作來調節口水, 所以只要口水多了, 就會流出口外。 另外, 不少寶寶喜歡將指頭、橡皮乳☆禁☆頭等放入嘴裡吮吸, 這樣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 使口水增多。

長到6~7個月的寶寶, 開始長第一顆牙齒。 乳牙萌出時, 小牙頂出牙齦向外長, 會引起牙齦組織輕度腫脹不適, 從而刺激了牙齦上的神經, 導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 所以, 小兒流口水大多屬正常生理現象。

看到半歲多小寶寶流口水了, 往往提示寶寶要長牙了, 年輕媽媽應該高興才是。 由於每個寶寶的成長發育情況不同,

Advertisiment
發育較快的孩子一歲半時就會停止流口水, 大部分寶寶在兩歲之前, 也會因為肌肉運動功能的成熟, 能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停止流口水。

寶寶吐泡泡怎麼正確護理?

寶寶吐泡泡, 家長要注意保持寶寶皮膚清潔, 以免寶寶引起皮膚疾病, 如下是寶寶吐泡泡的正確護理方法:

及時擦拭

對經常流口水的寶寶, 應當隨時為他們擦去嘴邊的口水, 擦時不可用力, 輕輕將口水拭幹即可, 以免損傷局部皮膚。 常用溫水洗淨口水流到處, 然後塗上油脂, 以保護下巴和頸部的皮膚。

為寶寶圍嘴

圍嘴是寶寶的一種特別服飾, 更是媽媽的育兒好助手, 它不僅可以保護外衣不被弄髒, 還是一種裝飾品, 潔白的圍嘴還可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愛整潔、講衛生的好習慣。

Advertisiment
此外, 圍嘴應經常保持整潔和乾燥, 這樣寶寶才會感到舒服, 樂於使用

及時添加輔食提高咀嚼能力

在增加輔食(4~6個月時)開始吃米粉時, 家長有意識地加強其吸、吮、吞、咽的能力, 待孩子長牙後, 就要儘量少給他吃半流食, 或煮得特別爛的食物, 而要選擇些稍硬的東西(如雞蛋餅等), 來提高他的咀嚼能力。

遊戲鍛煉口腔肌肉

到了兩歲以後, 家長可以採取用吸管吸水喝, 或吹氣球的方式, 來訓練孩子的口腔肌肉收縮能力。 吹氣球時, 家長可教他先合攏嘴巴, 再慢慢嘟起腮, 嘴處留出一個小孔吹氣;當這個動作熟練後, 再讓他學會深吸氣, 並對準氣球孔吹。 這種反復的吸氣和吹氣,

Advertisiment
需要腮部不停地外鼓和收縮, 進而促使口腔肌肉得到鍛煉。 當然, 同樣道理, 吹笛子、吹泡泡等, 也能有助於鍛煉孩子的口腔肌肉, 解決口水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