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歲的小男孩正在玩積木, 可當他嘗試了許多遍都沒有把一塊積木擺好時, 他開始發脾氣, 並把所有積木都推倒了, 而且還開始哭泣。
為什麼會這樣?父母該怎麼辦?在回答問題前, 父母需要先瞭解一下, 嬰幼兒能否知道自己是誰。
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人們在嬰兒的鼻子上偷偷地抹上一個紅點, 然後讓他坐在鏡子前面, 看他是否會碰觸他們的鼻子或試著抹掉這個紅點。
Advertisiment
通常情況下, 8個月大的嬰兒, 很少注意到自己在鏡中的影像;而當他12個月大時, 就似乎對看見紅點而感到吃驚, 但不一定會試著碰觸自己的鼻子或試著抹掉紅點。
但多數嬰兒到17個月甚至24個月大時, 他們就會做出反應。 這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 表現出明確的自我感。
所以, 前面提到的2歲男孩之所以會發脾氣, 說明他們有了自我感, 而且能夠意識到自己缺乏能力去做一些對他而言相對困難的事情。
Advertisiment
那麼, 如果寶寶遇到這樣的情況, 父母應該怎麼去引導呢?
“嗨寶寶”認為, 無論是把寶寶抱過來安撫而不讓他繼續下去, 還是直接由父母替代完成, 或者任由他發脾氣並要求他繼續下去, 都不是正確的方法。
父母應該時刻關注寶寶玩玩具的狀態, 如果在他能力範圍內能夠做好的事, 就不要去打擾他;而一旦發現他在完成某項事時, 遇到了困難, 應該給予必要的幫助, 但並非替代他去完成, 而是誘導他降低難度,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 如果他擺某塊積木遇到困難, 那麼父母可以幫助他完成, 同時與他進行分工, 讓他去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積木擺放。
因此, “嗨寶寶”尤其強調, 父母一定要按照自己寶寶的自然成長規律,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在培養寶寶認知能力、身體技能等方面, 總是用平均標準或以其他孩子為標準進行要求的話, 就可能對寶寶的心理成長造成傷害。
“嗨寶寶”曾經介紹過的蒙台梭利的一次觀察, 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玩玩具, 竟然將簡單重複的動作進行47次, 以至於周圍發現的一切事都沒有干擾到她。
這充分說明, 當孩子自我覺知開始發展後, 當他們能夠開始知道自己是誰後, 他們也逐漸在瞭解自己的能力。 如果按照自我的成長規律發展, 在沒有成人干擾的情況下, 他們會更加專注, 成長速度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