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愛耍賴,爸媽要怎麼辦才好?

方方爸的困惑

方方爸最近有個小煩惱, 因為3歲的調皮兒子總是說話不算數, 剛剛答應好的事情轉眼就改變了, 根本不履行諾言。

一次, 方方看了半個多小時的電視, 該到洗手吃飯的時間了, 但是他怎麼都不肯關電視。 爸爸想了個主意, 用猜拳頭的方法決定關不關電視, 方方答應了。 結果爸爸贏了, 想去關電視, 方方卻急忙跑過來又打開。 爸爸說“咱倆不是說好誰贏誰關電視嗎?!”便再次關掉電視, 可方方不答應, 又伸手打開電視。 兩個人開開關關地鬧了一陣子, 方方就躺在地上耍賴, 弄得爸爸只得無奈地隨他去了……

Advertisiment

瞭解“耍賴”背後的原因

年幼的孩子不遵守約定有兩方面因素:一跟年齡有關。 3歲的孩子一般剛開始建立社會交往原則, 遵守約定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理念, 需要一段時間來習慣, 也需要反復的實景練習才能確立。 二在於父母的行為回饋。 家長在給孩子建立規則過程中的行為至關重要。 方方違約, 但爸爸既沒有採取恰當的方式來堅持原則, 也沒有採用語言來安慰和勸解方方, 而是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情緒, 這就讓孩子覺得爸爸拿自己沒轍, 無能為力, 以後也就不必再遵守規則了。

培養寶寶“言出必行”的4大招

1.制定簡單的規則。 讓孩子容易遵守, 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信, 讓孩子感到遵守規則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Advertisiment

2.家長以身作則。 向孩子示範如何做才能夠達到遵守約定這個準則。 有些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做, 而是他們沒有掌握好方式方法。 父母首先要向孩子示範如何做才能夠達到遵守約定這個準則。

3.不輕言放棄。 父母不要一碰上孩子反抗就顯得手足無措, 更不要輕易放棄、妥協, 給孩子例外、開綠燈。 堅定的原則能給孩子安全感, 搖擺不定的態度則讓孩子無所適從。

4.讓孩子體會承擔不愉快的後果。 在違反約定的時候品嘗行為後果, 對於幫助孩子建立行為準則是至關重要的。 現實生活中, 成人不遵守規則, 就會承擔不愉快的後果, 比如受到懲罰。 因此在給孩子建立規則的過程中, 同樣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

Advertisiment

用遊戲教會寶寶“說話算數”家長可以用孩子最喜歡食物作獎品, 再邀請孩子參加一個有獎遊戲, 如打保齡球。 輪流打球, 每打倒幾隻球瓶, 誰就能往自己的盤子裡面放進同樣數量的草莓。

孩子通常對這樣的競賽獎勵遊戲會有一定感興趣。 當他投入進去後, 家長就該以身作則, 向孩子示範如何遵守遊戲規則。 遊戲中可能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每次輪到孩子往自己的盤子裡放食物時, 都不肯遵守約定, 容易多放幾個。 這時家長應該規勸他, 把多餘的食物放回盤子裡。

孩子一開始會覺得不高興, 繼而可能乾脆破壞其他的規則:不肯輪流, 不讓家長玩, 也不肯站在指定的線外打球, 甚至用腳把球瓶都踢倒等等。

Advertisiment
這時家長需要警告孩子, 如果繼續破壞規則的話, 獎品將被端走, 遊戲就會中止。

如果孩子仍決定試探一下成年人的界限, 踢翻剛剛擺好的球瓶, 那麼, 家長就要說話算數, 堅決地把獎品拿走。 當孩子嚷著試圖把獎品奪回來時, 家長就要對他提出條件:只要遵守規則, 遊戲才能繼續, 寶寶才能拿到獎品。 這樣, 孩子才能體會“說話算話”的重要性, 從而答應遵守規則。

孩子耍賴的5大原因

根據孫扶志教授的從教經驗和諮詢服務經歷來分析, 當寶寶有耍賴的行為時, 不外乎有以下5大原因。

向父母爭取控制權

學齡前的孩子正值自我意識高度膨脹的一個發展期, 他們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 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同時也偏愛一致性與可預期的事。

Advertisiment
因此, 當孩子用耍賴的方法向父母說“不”時, 那多是一種想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

引起父母關心和注意

當寶寶乖巧聽話的時候, 父母常常可能會因為其他事而忽略了孩子。 既然正常手段不能得到父母的注意, 那麼寶寶自然會考慮一些不正常的辦法, 比如哭鬧、耍賴等。 一旦寶寶發現不聽話或哭鬧可以引起父母更多的關注之後, 這種蠻橫不講理的舉動也許就會經常出現, 因為寶寶已經確認這是一項非常有效的好辦法。

測試父母的底線

孩子雖然年齡還小, 但已經懂得可以用耍賴的方式來測試成人的底線與處理方法。 如果孩子每次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那麼父母以後對他的規勸很可能都會失效, 因為孩子明白你的原則是可以為他而更改的。

曾經獲得錯誤的鼓勵

當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就是以哭鬧來表現。此時家長如果因心疼或是管教方便(比如正好要帶孩子出去,但是又覺得孩子哭鬧很丟臉)而答應孩子的要求,那就可能向孩子傳達一項錯誤的鼓勵資訊,使寶寶認為只要自己哭鬧 ,家長就會答應他的要求,進而愈發變本加厲地耍賴。

表達能力不足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但是他的口語能力發展卻仍不成熟。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相違背,而且不能獲得滿足時,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當然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比如家裡有客人來,孩子雖然很想睡,心情卻處於很興奮的狀態而不願就寢,如果家長此時再強制寶寶去睡覺,那麼寶寶就可能出現哭鬧耍賴的行為。

8大“抵”賴步驟

在瞭解到孩子耍賴的主要原因之後,孫扶志教授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供廣大父母參考。這些方法分為“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一共分8個步驟進行。其中“治標”的方法主要針對孩子耍賴時當場使用,而“治本”的方法則可幫助家長逐漸杜絕孩子的耍賴行為。

治標4大步驟

步驟1 曉之以理

當孩子耍賴時,家長需要馬上嚴正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的表現,現在也不會買你要的東西給你。”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家長不會順從他的要求。即便他哭鬧耍賴得再厲害,家長也不需要發脾氣,只要以堅定的口氣說明理由即可。

步驟2 拒絕要脅

不論孩子如何哭鬧,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妥協。如果孩子哭鬧得動靜很大,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下一步的行動,是要留在當場,還是要離開。如果要繼續從事活動如逛街,那就要孩子停止哭鬧,否則立刻帶他離開現場。

步驟3 動之以情

當孩子停止哭鬧之後,家長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可以好好地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都喜歡你現在乖乖的樣子。”讓孩子明白,下次可以用好好說話的方式跟家長提要求,而不是以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步驟4 正向激勵

以多樣的方法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並鼓勵孩子有好的表現,如學齡前的幼兒,家長會訓練戒奶嘴或坐馬桶大小便等。可以幫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就以蓋章或畫紅花的方式幫孩子記錄。在紅花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就給孩子買一樣他喜歡的東西,把焦點放在孩子好的行為上,能激勵孩子有更好的行為表現。

治本4大步驟

讓孩子作息規律

孩子耍賴通常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父母平時就應堅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建立生活常規,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讓孩子真正因瞭解而有遵守的意願。訂好的規矩一定要明確施行,不要隨意改變,以免孩子產生混淆。

教孩子正確表達

除了建立生活常規讓孩子有規律感之外,家長也應該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需要。如果孩子不開口的話,家長可以暫時不出手協助。當孩子開口要求家長協助時,家長也可以用提示說明的方式,讓孩子有自我思考的空間。

少說“不可以”

家長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除了告訴孩子什麼“不可以”之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可以”怎麼做,否則孩子就不會感受到在成長,只是覺得家長總是一味地拒絕和否定,以後可能會漸漸降低對家長的信任,將行為“化明為暗”,只要家長不在,他就偷偷做被禁止的事。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的行為都是由模仿而來,因此當孩子耍賴時,家長自己也要反省一下,看看本身是否也有這樣的行為。在生活常規建立之後,家長是否又是最先不遵守規矩。例如要求孩子疊被子,但自己的被子卻總是卷成一團。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總是很晚才睡覺。請注意,在定下規矩時,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才會更有說服力。

因為孩子明白你的原則是可以為他而更改的。

曾經獲得錯誤的鼓勵

當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就是以哭鬧來表現。此時家長如果因心疼或是管教方便(比如正好要帶孩子出去,但是又覺得孩子哭鬧很丟臉)而答應孩子的要求,那就可能向孩子傳達一項錯誤的鼓勵資訊,使寶寶認為只要自己哭鬧 ,家長就會答應他的要求,進而愈發變本加厲地耍賴。

表達能力不足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但是他的口語能力發展卻仍不成熟。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相違背,而且不能獲得滿足時,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當然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現。比如家裡有客人來,孩子雖然很想睡,心情卻處於很興奮的狀態而不願就寢,如果家長此時再強制寶寶去睡覺,那麼寶寶就可能出現哭鬧耍賴的行為。

8大“抵”賴步驟

在瞭解到孩子耍賴的主要原因之後,孫扶志教授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供廣大父母參考。這些方法分為“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一共分8個步驟進行。其中“治標”的方法主要針對孩子耍賴時當場使用,而“治本”的方法則可幫助家長逐漸杜絕孩子的耍賴行為。

治標4大步驟

步驟1 曉之以理

當孩子耍賴時,家長需要馬上嚴正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的表現,現在也不會買你要的東西給你。”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家長不會順從他的要求。即便他哭鬧耍賴得再厲害,家長也不需要發脾氣,只要以堅定的口氣說明理由即可。

步驟2 拒絕要脅

不論孩子如何哭鬧,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妥協。如果孩子哭鬧得動靜很大,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下一步的行動,是要留在當場,還是要離開。如果要繼續從事活動如逛街,那就要孩子停止哭鬧,否則立刻帶他離開現場。

步驟3 動之以情

當孩子停止哭鬧之後,家長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可以好好地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都喜歡你現在乖乖的樣子。”讓孩子明白,下次可以用好好說話的方式跟家長提要求,而不是以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步驟4 正向激勵

以多樣的方法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並鼓勵孩子有好的表現,如學齡前的幼兒,家長會訓練戒奶嘴或坐馬桶大小便等。可以幫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就以蓋章或畫紅花的方式幫孩子記錄。在紅花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就給孩子買一樣他喜歡的東西,把焦點放在孩子好的行為上,能激勵孩子有更好的行為表現。

治本4大步驟

讓孩子作息規律

孩子耍賴通常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父母平時就應堅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建立生活常規,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讓孩子真正因瞭解而有遵守的意願。訂好的規矩一定要明確施行,不要隨意改變,以免孩子產生混淆。

教孩子正確表達

除了建立生活常規讓孩子有規律感之外,家長也應該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表達需要。如果孩子不開口的話,家長可以暫時不出手協助。當孩子開口要求家長協助時,家長也可以用提示說明的方式,讓孩子有自我思考的空間。

少說“不可以”

家長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除了告訴孩子什麼“不可以”之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可以”怎麼做,否則孩子就不會感受到在成長,只是覺得家長總是一味地拒絕和否定,以後可能會漸漸降低對家長的信任,將行為“化明為暗”,只要家長不在,他就偷偷做被禁止的事。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的行為都是由模仿而來,因此當孩子耍賴時,家長自己也要反省一下,看看本身是否也有這樣的行為。在生活常規建立之後,家長是否又是最先不遵守規矩。例如要求孩子疊被子,但自己的被子卻總是卷成一團。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總是很晚才睡覺。請注意,在定下規矩時,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才會更有說服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