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人而言, 吃飯是人的本能, 但對初來乍到的嬰兒來說, 吃飯的行為卻有著重大意義, 除了營養攝取與咀嚼能力的養成(影響口語能力的發育)之外, 吃飯更是餐桌規矩與熟悉各種食物的重要學習。
添加輔食的時機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得知, 例如: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飲食表現興趣或開始看著大人吃東西、嘴巴模仿咀嚼時, 通常就代表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接受輔食。
餵食餐具的準備準備兩支小湯匙, 一支讓寶寶嘗試喂自己(食物送進口中的手眼協調學習)、一支由媽媽餵食, 食物少量即可,
Advertisiment
當寶寶因為丟餐具而必須把食物收起, 媽媽必須不帶情緒, 接納這是寶寶的學習過程。 平靜的讓寶寶下桌, 是為了引導寶寶知道丟餐具不是吃飯應該有的行為。
輔食銜接原則
從4~18個月, 若想讓寶寶的輔食銜接更順利, 建議遵循下列3個原則。
1點心不飽寶寶一日三餐兩點心, 點心的時間可安排在上午與下午兩個正餐的中間時段,
Advertisiment
當寶寶漸漸長大, 持續依賴喝奶的寶寶, 輔食容易吃不好。 因為寶寶會認為喝奶比較容易, 吃輔食可能還會面臨必須吃完的壓力。 提醒媽媽們在給予輔食時, 若寶寶不吃, 家長應尊重他的意願, 平靜地在時間到時直接收起餐盤, 餐後也不必補奶, 避免養成沒飯吃還有奶喝的習慣, 並不必擔心讓寶寶餓一頓, 這樣才能讓寶寶知道, 必須對自己的身體負責。 當寶寶知道吃飯時間貪玩會餓肚子, 就會逐漸意識到要吃飽飯才不會餓肚子。
3少量給予少量給予的目的在於控制寶寶用餐時可能發生的情況(因對吃飯不熟而掉於餐桌下或全身上下的食物殘渣),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大人的飲食也常採取總量控制, 例如:這餐好像肉吃多了點, 那麼下一餐就多吃些菜。 在現今的飲食水準, 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很少見, 若家長保持開放的心態, 尊重孩子自己的飲食選擇,
Advertisiment
提高孩子對同桌吃飯的期待
寶寶2歲後, 如果吃飯時因為貪玩而跑掉, 此時建議家長接納他的離開, 同時平靜地告訴他在家人用餐完後即會收走餐盤。 若孩子中途回來吃飯, 就告訴他說:“我很高興你回來跟我們一起吃飯”, 讓他感覺自己被期待, 而樂於在用餐時間與大家一起吃飯。 若到用餐結束, 孩子仍未回來, 要收起餐盤。 這個收起餐盤的動作並不是在懲罰孩子,
Advertisiment
讓不滿3歲的孩子跟著爸媽在外用餐時, 長時間乖乖坐著吃飯, 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 因為外面的環境對孩子充滿吸引力, 孩子的專注力只有3~5分鐘, 離桌到處探索是正常的事。 因此, 建議爸媽若帶孩子外出用餐, 除了要多準備幾個孩子喜歡的玩具之外(2~3歲則以解構式玩具最佳, 如:黏土、拼圖或畫畫, 每樣3~5分鐘, 5樣就可以約略爭取15~25分鐘的不離桌時間), 剛到餐廳時, 可以先帶著孩子走走看看, 讓他接近好奇的事物, 跟他解說並允許他在安全的範圍內觸摸、把玩或觀賞, 用餐期間,則可輪流在孩子想離桌時帶他出去繞一圈再回來,而另一半則可在此時專心吃飯。
總之,讓孩子吃飯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寶媽寶爸們一定要有耐心。
用餐期間,則可輪流在孩子想離桌時帶他出去繞一圈再回來,而另一半則可在此時專心吃飯。總之,讓孩子吃飯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寶媽寶爸們一定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