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戀奶不吃飯?五大妙招讓媽媽不再頭疼!

對大人而言, 吃飯是人的本能, 但對初來乍到的嬰兒來說, 吃飯的行為卻有著重大意義, 除了營養攝取與咀嚼能力的養成(影響口語能力的發育)之外, 吃飯更是餐桌規矩與熟悉各種食物的重要學習。

添加輔食的時機

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得知, 例如: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飲食表現興趣或開始看著大人吃東西、嘴巴模仿咀嚼時, 通常就代表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接受輔食。

餵食餐具的準備

準備兩支小湯匙, 一支讓寶寶嘗試喂自己(食物送進口中的手眼協調學習)、一支由媽媽餵食, 食物少量即可,

Advertisiment
用小湯匙將稀釋後果汁送至寶寶唇邊, 讓他淺嘗味道。 在過程中, 若寶寶有丟湯匙的行為, 媽媽不用急著撿或不還給他, 繼續用手上的湯匙專心喂他, 如果他想要再拿媽媽手上的餐具自己喂, 就直接給他, 但若是又將湯匙丟掉, 就平靜地(不責駡、不生氣)將食物與所有餐具收起, 讓寶寶下餐桌, 繼續他原本要進行的遊戲或睡眠。

當寶寶因為丟餐具而必須把食物收起, 媽媽必須不帶情緒, 接納這是寶寶的學習過程。 平靜的讓寶寶下桌, 是為了引導寶寶知道丟餐具不是吃飯應該有的行為。

輔食銜接原則

從4~18個月, 若想讓寶寶的輔食銜接更順利, 建議遵循下列3個原則。

1點心不飽

寶寶一日三餐兩點心, 點心的時間可安排在上午與下午兩個正餐的中間時段,

Advertisiment
控制分量不要讓寶寶有飽足感, 以避免影響正餐。

2控制奶量或頻率

當寶寶漸漸長大, 持續依賴喝奶的寶寶, 輔食容易吃不好。 因為寶寶會認為喝奶比較容易, 吃輔食可能還會面臨必須吃完的壓力。 提醒媽媽們在給予輔食時, 若寶寶不吃, 家長應尊重他的意願, 平靜地在時間到時直接收起餐盤, 餐後也不必補奶, 避免養成沒飯吃還有奶喝的習慣, 並不必擔心讓寶寶餓一頓, 這樣才能讓寶寶知道, 必須對自己的身體負責。 當寶寶知道吃飯時間貪玩會餓肚子, 就會逐漸意識到要吃飽飯才不會餓肚子。

3少量給予

少量給予的目的在於控制寶寶用餐時可能發生的情況(因對吃飯不熟而掉於餐桌下或全身上下的食物殘渣),

Advertisiment
同時避免食物被浪費, 亦即每次各種食物只給孩子一點, 他願意吃, 就等他吃完後再給他。 若他不願意吃, 就不要再給他, 也不要強迫他吃, 避免讓他對吃飯產生反感。 在孩子3歲之前, 對食物的喜好都還沒固定, 今天喜歡吃, 明天就不喜歡吃的情況是常有的事, 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本能性的總量控制, 如果孩子今天吃很多青菜, 明天不想吃青菜只想吃肉, 那也沒關係, 並非一定要餐餐都完美均衡。

事實上, 大人的飲食也常採取總量控制, 例如:這餐好像肉吃多了點, 那麼下一餐就多吃些菜。 在現今的飲食水準, 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很少見, 若家長保持開放的心態, 尊重孩子自己的飲食選擇,

Advertisiment
用心備好多樣化食物與不強迫的教養態度, 孩子就會持續對各種食物保持興趣, 不會出現偏食的狀況。 不過, 孩子3歲後, 若真的出現偏食行為, 那麼就要求每次每種食物至少吃一口(不強迫吃完), 通過每次只吃一口的嘗試, 總有一天孩子會提高對該食物的接受度。

提高孩子對同桌吃飯的期待

寶寶2歲後, 如果吃飯時因為貪玩而跑掉, 此時建議家長接納他的離開, 同時平靜地告訴他在家人用餐完後即會收走餐盤。 若孩子中途回來吃飯, 就告訴他說:“我很高興你回來跟我們一起吃飯”, 讓他感覺自己被期待, 而樂於在用餐時間與大家一起吃飯。 若到用餐結束, 孩子仍未回來, 要收起餐盤。 這個收起餐盤的動作並不是在懲罰孩子,

Advertisiment
而是讓他知道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讓孩子知道“媽媽接受你玩的需求, 同時你也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身體負責, 你下次可以選擇吃完再離開餐桌”。

在外用餐技巧

讓不滿3歲的孩子跟著爸媽在外用餐時, 長時間乖乖坐著吃飯, 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 因為外面的環境對孩子充滿吸引力, 孩子的專注力只有3~5分鐘, 離桌到處探索是正常的事。 因此, 建議爸媽若帶孩子外出用餐, 除了要多準備幾個孩子喜歡的玩具之外(2~3歲則以解構式玩具最佳, 如:黏土、拼圖或畫畫, 每樣3~5分鐘, 5樣就可以約略爭取15~25分鐘的不離桌時間), 剛到餐廳時, 可以先帶著孩子走走看看, 讓他接近好奇的事物, 跟他解說並允許他在安全的範圍內觸摸、把玩或觀賞, 用餐期間,則可輪流在孩子想離桌時帶他出去繞一圈再回來,而另一半則可在此時專心吃飯。

總之,讓孩子吃飯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寶媽寶爸們一定要有耐心。

用餐期間,則可輪流在孩子想離桌時帶他出去繞一圈再回來,而另一半則可在此時專心吃飯。

總之,讓孩子吃飯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寶媽寶爸們一定要有耐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