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小腳粉粉嫩嫩、胖胖乎乎, 十分可愛。 不過, 寶寶的腳底看上去卻是平平的, 難道是扁平足?根據相關調查, 有近七成家長對腳後跟外翻及扁平足的認識不足, 只有三成半的家長會帶子女做定期足部健康檢查。
專家表示, 扁平足可致腳部膝部腰部容易產生疼痛或疲勞, 發病時痛苦不堪, 家長們最好能掌握一定的知識, 以便幫助孩子及早防治。
扁平足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專家稱, 在臨床中常常會碰到一些家長, 聽到孩子是扁平足時就特別緊張, 到處尋醫問藥, 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錢, 可因病急亂求醫延誤病情;但也有一些家長聽說孩子是扁平足卻不以為然,
Advertisiment
什麼是扁平足呢?腳的功能非常複雜, 既要在站立和走路時為身體提供良好的支撐和緩衝, 也要在跑跳時提供很好的靈活性。 腳的結構也很複雜,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結構就是內側縱足弓, 它是位於腳底內側的弓形結構(下文簡稱“足弓”), 由很多骨頭、韌帶、肌肉維持, 起到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 保護全身關節肌肉的功能。 由於發育不良或受損, 導致足弓消失或降低, 就會形成扁平足。
扁平足在行走或跑步時, 對於地面的反作用力, 無法達到很好的吸收效果, 也會失去正常的穩定性,
Advertisiment
扁平足可以按嚴重程度分為三級:輕度:足弓降低;中度:足弓消失;重度:足弓消失, 並且腳內側中部骨頭突出。
體重超重者、孕婦和護士、教師、店員等久站的人, 均是扁平足的高發人群。 引起扁平足的原因很多, 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傷病引起的, 有些是先天的、也有些是後天的。 概括起來主要有:遺傳因素、先天性腳部骨骼畸形(先天性垂直距骨等)、腳踝部外傷或慢性勞損、腳或腿部肌肉神經功能異常(腦癱後遺症、跟腱過緊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足弓塌陷或消失(關節炎、糖尿病足、佝僂病等)、下肢生物力學異常改變(x形腿)、體重急速增加(孕婦、生長期兒童等)、兒童過早站立或走路等等。
Advertisiment
大部分扁平足一輩子可能都沒有明顯的症狀, 據相關機構調查, 只有0.5%的扁平足才會產生明顯的症狀, 這些症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下肢對線異常:後跟外翻、膝外翻(x形腿)、大拇指外翻(大腳骨)、舟骨下陷、骨盆傾斜等。 還會出現各種疼痛, 如足踝部疼痛及腫脹、脛骨前區疼痛、前膝痛、髕骨外側痛、腰痛、下背痛等。
據調查, 意識到自己患上扁平足後, 不少人容易走進一些誤區:很多人都以為扁平足的治療是為了重塑足弓, 其實扁平足的治療還有更重要的內容就是調整腳部及下肢生物力學及控制,
Advertisiment
足部矯形在國內可以說是剛剛起步, 各種產品、治療方法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在網路上更是眾說紛紜。 有些人用了一些產品或方法感覺很好, 而有些人卻覺得沒有用處甚至比以前更糟糕了。 其實, 足部問題很複雜, 就扁平足而言, 它可以引起很多踝、膝、腰背部問題, 也可以由很多踝、膝部問題或其他疾病而引起, 因此在選擇一種產品或治療方法之前一定要分清來龍去脈,
Advertisiment
很多人如果有足部不適就會選擇鞋底很軟的鞋, 但常常會發現剛開始換上時還挺舒服的, 最後卻越穿越不舒服。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足部問題大多與足部受力有關, 而軟的鞋子只能提供好的緩衝, 讓你剛開始覺得挺舒服, 但是軟的鞋子卻不能改變足部的受力分佈, 而且軟的鞋子容易變形, 反倒可能加重足部受力的不平衡, 加重症狀。 科學的做法是如果你有足部不適應該選擇鞋底、鞋幫較硬的鞋子為足部提供足夠的支撐與保護, 如果覺得太硬不舒服可以加配軟墊或定制矯形鞋墊。
適當體育鍛煉可預防扁平足專家稱, 扁平足的治療應視不同的情況而定,幼兒由於腳底脂肪墊較厚的原因,經常也會出現足印圖上足弓消失的情況,這種稱為假性扁平足,可以不用治療。
對於4歲以下兒童的生理性扁平足,如果中度以下且不伴隨後跟外翻及x形腿等情況,可不用進行治療,建議定期複查;中度以上或伴有後跟外翻、x形腿、舟骨下陷等明顯的生物力學改變,則建議使用足部矯形鞋墊及矯形鞋進行矯形治療,選擇一雙合適的矯形鞋,這就像近視眼需要配眼鏡一樣,每個扁平足孩子的腳掌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到相應的醫院或機構做詳細的檢查和測試,量足定做一雙扁平足鞋墊及鞋,才能改變運動過程中足各部分的受力特點,減緩扁平足帶來的痛苦;如果伴有疼痛發炎等症狀,還需要尋求骨科醫生進行對症治療。
對於成人扁平足,如果沒有疼痛、疲勞症狀或職業、活動等方面的需求則可不用進行治療,反之則需要接受骨科及足部矯形方面的治療。對於外傷或疾病引起的足腿部神經、肌肉、骨骼功能障礙導致的嚴重扁平足則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石膏固定治療並結合足部矯形治療。無論何種治療都需配合功能康復訓練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專家提醒道,很多人認為扁平足是無法預防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嬰兒生長發育期,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站立或走路,要遵守兒童正常的運動發育規律;注意飲食,防止兒童體重突然過多的加重;應鼓勵孩子經常參加適量的體育鍛煉,使他們身體的肌肉及韌帶得到適當的刺激和鍛煉,比如跳繩等;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防止腳部受傷而引起扁平足,另外運動時最好穿專業的運動鞋;對於體重較大者、風濕病患者、多年糖尿病患者或孕婦等應該定期檢查,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扁平足日常觀察方法一些扁平足的孩子,由於早期沒得到正確、及時的治療,而發生固定畸形,導致足部功能缺陷。這部分孩子的年齡大都已在十六歲以上,而在他們小時候,家長對他們的平足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有的孩子長時間走路、奔跑後足部疼痛,但家長只是認為這是走路走多了,休息會兒就好了。確實,多數情況下,休息後疼痛就會消失。殊不知,正是由於這樣的反復疼痛、炎症逐漸導致了固定性畸形。
家長如何及早發現孩子是否有扁平足呢?* 孩子是否容易疲勞,容易跌倒?
* 孩子光腳走路是否有“啪啪”的拍地聲音?
* 孩子的鞋子是否容易變形,鞋子後跟內側是否磨損較多、較快?
* 孩子站立時雙膝靠攏、雙腳之間是否有明顯的空隙?
* 孩子走路或跑步時是否彆彆扭扭、搖搖擺擺、有點像“鴨子”?跳躍能力比較差?
* 光腳走路時腳後跟或前腳掌向外較多?
* 腳部內踝下前部突出很厲害?
* 如果父母有扁平足的話也建議仔細檢查一下孩子的腳。
扁平足的治療應視不同的情況而定,幼兒由於腳底脂肪墊較厚的原因,經常也會出現足印圖上足弓消失的情況,這種稱為假性扁平足,可以不用治療。對於4歲以下兒童的生理性扁平足,如果中度以下且不伴隨後跟外翻及x形腿等情況,可不用進行治療,建議定期複查;中度以上或伴有後跟外翻、x形腿、舟骨下陷等明顯的生物力學改變,則建議使用足部矯形鞋墊及矯形鞋進行矯形治療,選擇一雙合適的矯形鞋,這就像近視眼需要配眼鏡一樣,每個扁平足孩子的腳掌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到相應的醫院或機構做詳細的檢查和測試,量足定做一雙扁平足鞋墊及鞋,才能改變運動過程中足各部分的受力特點,減緩扁平足帶來的痛苦;如果伴有疼痛發炎等症狀,還需要尋求骨科醫生進行對症治療。
對於成人扁平足,如果沒有疼痛、疲勞症狀或職業、活動等方面的需求則可不用進行治療,反之則需要接受骨科及足部矯形方面的治療。對於外傷或疾病引起的足腿部神經、肌肉、骨骼功能障礙導致的嚴重扁平足則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石膏固定治療並結合足部矯形治療。無論何種治療都需配合功能康復訓練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專家提醒道,很多人認為扁平足是無法預防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嬰兒生長發育期,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站立或走路,要遵守兒童正常的運動發育規律;注意飲食,防止兒童體重突然過多的加重;應鼓勵孩子經常參加適量的體育鍛煉,使他們身體的肌肉及韌帶得到適當的刺激和鍛煉,比如跳繩等;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防止腳部受傷而引起扁平足,另外運動時最好穿專業的運動鞋;對於體重較大者、風濕病患者、多年糖尿病患者或孕婦等應該定期檢查,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扁平足日常觀察方法一些扁平足的孩子,由於早期沒得到正確、及時的治療,而發生固定畸形,導致足部功能缺陷。這部分孩子的年齡大都已在十六歲以上,而在他們小時候,家長對他們的平足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有的孩子長時間走路、奔跑後足部疼痛,但家長只是認為這是走路走多了,休息會兒就好了。確實,多數情況下,休息後疼痛就會消失。殊不知,正是由於這樣的反復疼痛、炎症逐漸導致了固定性畸形。
家長如何及早發現孩子是否有扁平足呢?* 孩子是否容易疲勞,容易跌倒?
* 孩子光腳走路是否有“啪啪”的拍地聲音?
* 孩子的鞋子是否容易變形,鞋子後跟內側是否磨損較多、較快?
* 孩子站立時雙膝靠攏、雙腳之間是否有明顯的空隙?
* 孩子走路或跑步時是否彆彆扭扭、搖搖擺擺、有點像“鴨子”?跳躍能力比較差?
* 光腳走路時腳後跟或前腳掌向外較多?
* 腳部內踝下前部突出很厲害?
* 如果父母有扁平足的話也建議仔細檢查一下孩子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