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拉稀不一定是生病哦

多數的家長在提到對於寶寶的疾病的治療方法時常常會十分謹慎, 但過度的謹慎常常會導致一些與預想的結果相反的結果。 下面為大家介紹寶寶腹瀉的一些護理誤區, 希望大家瞭解之後, 能夠讓我們的寶貝得到更加合理的護理。

小兒腹瀉的誤區 >>>>

寶寶拉稀, 就一定是病了麼?

嬰幼兒, 尤其是小嬰兒, 非“病”的腹瀉現象是不少見的。 如: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次數多, 也比較稀, 這不是腹瀉。 若乳母的飲食有所改變, 比如吃了涼的或油膩的食品等, 或母親外出回來後馬上給孩子餵奶, 這樣那樣的原因可導致孩子的大便出現改變,

Advertisiment
不要馬上就認為孩子腹瀉了, 立刻就吃藥、打針, 要等一等, 看一看, 是否由母乳造成的, 或許拉一次兩次就很快好轉了。
此外, 在添加輔食過程中, 嬰兒的大便可能變得發稀、發綠, 有奶瓣, 次數偏多, 這不是腹瀉病, 可能是對新的輔食不適應。 減少輔食量或停止添加, 會很快好轉的。

>>>>

治療腹瀉, 最重要的是吃藥打針?

因為寶寶腸道環境受到侵害, 藥物並不是最重要的, 更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口服補液、食物療法、精心的飲食護理在腹瀉病的治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尤其是, 有些藥物對此時的腸道來說難以吸收, 而打針輸液藥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腸胃並不理想。 總而言之, 藥物治療腹瀉不是最主要的,

Advertisiment
所以父母的家庭和飲食護理最重要。

>>>>

寶寶一拉稀就立即自行給藥?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腹瀉, 馬上會使用藥物, 這些藥物來自:上次腹瀉時沒有吃完的藥物;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藥店的推薦自行購藥等。 不恰當的醫藥處理導致頻繁更換藥物和人為的藥物耐受。 事實上, 每一次腹瀉的病因、症狀、治療方法都可能不同, 父母是沒有能力總結和辨別的。 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而且, 不要僅僅盯住止瀉藥, 換了一種又一種, 白白花錢, 孩子受罪。 瀉是結果, 不是病因, 所以應治本, 不是僅僅止瀉。

>>>>

拉稀是病從口入, 限制飲食就天經地義了

嬰幼兒腹瀉不提倡限制食量, 更不能限制飲水。 嬰幼兒正處於身體和大腦的快速生長階段,

Advertisiment
腹瀉的孩子已經丟失了養分, 再禁食禁水豈不是雪上加霜。 許多腹瀉孩子往往由於處理不當, 導致“饑餓性腹瀉”的發生。 腹瀉就是這樣造成遷延的。

>>>>

習慣叫腸炎, 既然有“炎”就應該吃抗菌素

這就是濫用抗菌素典型的代表。 亂用抗生素治療嬰兒腹瀉是導致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嬰兒腸道內非致病菌群數目少, 還沒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統, 腸道內環境不穩定, 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壞, 一旦內環境遭到破壞, 不易恢復。 所以, 只有經醫生確診為??細菌感染性腹瀉才需要抗菌素, 且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小兒腹瀉的預防 >>>>

培養兒童衛生意識

積極進行衛生宣傳教育, 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要洗乾淨,

Advertisiment
堵住“病從口入”這一致病環節。

>>>>

提倡母乳餵養

由於母乳中含有一種稱為分泌性的免疫性物質, 對保持和增強消化道局部的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也就是使消化道具備強有力的抵禦病原微生物侵入的能力, 保證孩子消化道的機能健全, 不易發生腹瀉病及消化功能紊亂。 因此, 可以說, 母乳是嬰幼兒最好的健康食品。 母乳餵養對生後4-6個月的小兒及孩子的第一個夏天尤其重要, 並應注意避免在夏天給孩子斷奶。

>>>>

餵養要得當

在小兒的腹瀉病中, 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餵養不當所引起的。 小兒的胃腸道比柔弱, 其功能尚未發育完善。 因此, 母乳餵養或人工餵養的孩子在添加輔食時都應持慎重態度。 注意一要按時添加;二要作到添加一種食品時遵守“從少到多”的原則;還要避免同時添加幾種食品。

Advertisiment
這樣就可有效防止因餵養不當造成的腹瀉。

>>>>

注意餐具的衛生

食品及食具的衛生相當重要。 特別是人工餵養的孩子, 應注意飲食衛生及水源衛生。 保證食品製作過程的清潔衛生;所用的食具必須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每次餵食前還應用開水燙洗。 清除了食具上附著的病原微生物, 孩子就會少得腹瀉病了。
通過以上的瞭解, 我們知道了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們要注意寶寶的衛生情況, 包括飲食的衛生, 餐具的衛生等。 當然對於寶寶的餵養方式要得當, 因為多數的小兒腹瀉就是由於餵養方式不當引起的。 當寶寶出現拉稀等情況時, 一定要看寶寶的其他的症狀, 不能單單因為一方面的症狀就讓孩子亂吃藥,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合理用藥治療

不能單單因為一方面的症狀就讓孩子亂吃藥,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合理用藥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