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攻擊行為

什麼是寶寶攻擊行為

它是指寶寶常常生氣並有攻擊行為, 而攻擊對象也比較廣泛, 從家長到好朋友, 甚至是寵物。 而攻擊的主要方式有打、咬、踢、抓等等。

不過這很普遍, 因為這是這個年齡的標誌, 是每個寶寶都要經歷這個階段, 所以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 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小朋友這種行為, 那麼他很可能就養成壞習慣, 變得愛攻擊。

寶寶攻擊行為的表現

主要就是孩子有暴力行為, 喜歡攻擊別人, 具體可以分為兩大類:

· 工具性攻擊

主要是為了搶奪物品或者空間而攻擊他人, 並不是為了傷害他人。

Advertisiment
比如寶寶通過咬、推、打等攻擊行為, 佔有玩具或者活動範圍。

· 敵意性攻擊

這種就是為了傷害他人而進行攻擊, 主要通過語言、工具以及肢體攻擊他人, 以得到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 比如寶寶在別人跌跤時嘲笑, 直接打小夥伴, 或者背後說壞話或者造謠等等。

TIP:需要提醒的是, 攻擊行為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體現, 而隨著年齡變大, 其攻擊方式也有改變。 所以家長一定要時刻關注寶寶, 一旦出現攻擊性行為, 就要及時阻止並糾正。

寶寶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

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時, 家長就會發現, 有時他們能一起玩得很高興, 但有些時候, 他們會鬧出一些小矛盾, 甚至可發生攻擊行為。

Advertisiment
那麼, 寶寶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1、挫折。 有研究證明, 挫折是引起寶寶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寶寶的要求得不到滿足, 努力嘗試仍遭遇失敗或者受到別人侵犯的時候, 最容易爆發攻擊行為。 比如, 寶寶一個人玩得正高興時, 別的小朋友干擾了他, 搶走了他的玩具, 他就會採用口頭的或身體的攻擊行為來對付小朋友。

2、得不到關注。 當寶寶長期得不到家人或小夥伴的關注, 也會引起他發生攻擊行為。 比如, 有些寶寶被家長忽略後, 會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大人的關注和自我的滿足。

3、獲得“成就感”。 當寶寶感到自己無能, 希望獲得“成就感”時, 也可能通過攻擊他人以表現自己的強大, 滿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 比如,

Advertisiment
寶寶無法從別的方面得到表揚和重視時, 就可能會通過打架而“出名”, 讓家長重視, 讓同伴懼怕, 從而獲得所謂的“成就感”。

如何糾正寶寶的攻擊行為?

在兒童心理學上, 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稱為兒童攻擊性行為, 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 因此, 家長一旦發現寶寶具有攻擊性行為時, 一定要及時加以糾正。 那麼, 家長要如何糾正寶寶的攻擊行為呢?

1、傾聽寶寶, 理解寶寶想要什麼。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 家長要運用反映式傾聽的策略, 以發現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的真正原因, 應把焦點放在“寶寶究竟想要什麼”, 而不是僅僅探究“寶寶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行為。

2、冷處理。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 家長可以用一種冷處理的方式來對付他的暴力行為——把他關在房間裡,

Advertisiment
讓他平靜下來, 再跟他講道理, 並教會他正確的處理方式。

糾正寶寶攻擊行為時的注意事項

另外, 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 家長絕不能出現以下的做法:

1、別出手打寶寶。 告訴寶寶不使用暴力的最佳策略就是父母以身作則, 別用暴力來控制寶寶的行為, 不論寶寶犯了何種過錯, 父母動手打他都是一個負面的影響遠大於正面的效益的手段。

2、別製造寶寶的罪惡感。 寶寶有攻擊行為時, 家長不能這樣大聲嚷嚷:“你讓那小朋友受傷了。 ”這種說法或許有立即的效果, 能讓寶寶馬上變得畏縮、安靜, 但同時也嚴重傷害到寶寶的自尊, 讓他對自己產生負面的看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