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位分娩的嬰兒, 在出生後第2 周, 有時會在頸部的右側或者左側觸及一圓鋁幣大小的質硬的筋疙瘩, 一般不是偶然發現的, 多數是發現嬰兒面部總是朝向右側, 而勉強讓他向左側轉時, 手一觸到頸部就發現了筋疙瘩。 這個筋疙瘩是怎麼形成的, 還不太清楚。 因為在足位分娩的嬰兒比較多見, 所以以前認為是在分娩的時候, 頸部的肌肉(胸鎖乳突肌)發生了出血, 所以, 也曾經命名為"胸鎖乳突肌血腫", 其實似乎不是那樣。
嬰兒在子宮內時, 採取了不正確的姿勢, 妨礙了血液迴圈, 形成了"筋疙瘩"。
因此,
Advertisiment
(http://www.mama.cn/)育嬰專家指出, 從發現頸部筋疙瘩到1 周就變大了, 所以母親往往會認為這樣下去會惡化。
不過, 一過4 周, 就開始逐漸變小。 1 年之後, 就基本消失了。 如果開始的筋疙瘩很大, 有時1 年也不能消退, 就要考慮手術了。 不手術任其發展, 臉或者頭部就會左右不對稱, 不過, 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斜頸的嬰兒臉只向一側(有筋疙瘩側的對側)轉, 所以有一側頭部睡偏的可能, 因此, 要使臉部轉向天棚, 就要把毛巾或薄被墊在一側。 頸部能挺直, 會自由轉動的話, 有筋疙瘩的一側就會發出"咯啦、咯啦"的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