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早教更該重視養育

如今年輕父母們遠比上一代重視早期教育, 2歲孩子開口背唐詩已經不算新鮮事, 但過度和失當的早教造成一些孩子出現“會彈琴卻不會上廁所”, “會背唐詩不會穿衣”等怪現象。 專家指出, 這是成人功利思想所致, 需要警惕。

會彈琴卻不會上廁所

4歲的琳琳開始練鋼琴已經一年了, 能演奏簡單曲子的她卻不能獨自完成諸如穿衣、上廁所等日常行為。 被父母引以為傲和被社區同齡人羡慕的琳琳在幼稚園就顯得很“無能”。

離開父母恐懼多

眼下許多父母熱衷讓寶寶參加各種爬行比賽, 通常是一個選手有三四個啦啦隊員加油,

Advertisiment
家長們還要使出各種招數吸引寶寶儘快爬向終點, 大喊大叫、拍手跳舞、揮舞玩具……再加上相機攝像機, 比賽現場怎一個“亂”字了得?

父母們往往覺得自己的孩子膽子不夠大, 卻忽視了0-3歲寶寶對父母的情感依戀。

專家表示, 0-3歲的孩子需要和父母“捆綁”在一起, 獲得充分的安全感, 這樣的環境對0-3歲的寶寶來說簡直是場災難, 難怪每次爬行大賽總有小選手被嚇哭, 哭泣已經是寶寶抗拒的極端反應了。

0~3歲早教重點應是養育孩子

專家說“現階段許多早教變成了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 讓兒童身心疲憊的訓練。 ”

兒童早期認知技能、愉快情緒、社會能力、健壯身體和健康精神都十分重要, 會影響兒童的成長。

Advertisiment
朱家雄教授表示, 0-3歲的早教更重要的是教會父母如何養育孩子, 而非直接訓練嬰幼兒。

父母養育風格決定孩子能力

要培養孩子有愛心、懂得照顧別人、善於與人交往, 什麼方法最有效?是講道理、培養習慣, 還是為孩子做出榜樣?為什麼同樣的方法有的人用有效, 有的人用卻無效?其實, 一種教育方法是否有效, 關鍵不在於它本身, 而在於它在什麼樣的親子關係中運用。

將近半個世紀前, 心理學家就發現:父母的養育風格, 直接決定了親子交往的品質, 是影響教育效果的神奇“開關”, 對於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影響深遠。

幸運小貼士:

判斷父母的養育風格可以依據兩個標準:一是父母是否關愛孩子, 二是父母對孩子是否提出要求。

Advertisiment

既關愛孩子, 又對孩子有要求的父母, 是權威型(或稱民主型)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愛, 但嚴格要求的是專制型父母;關愛孩子, 但對孩子沒有要求的是縱容型父母;對孩子既無關愛, 也無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 權威型

·父母的特點

關心孩子, 傾聽孩子, 對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應, 給孩子貼心的幫助, 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 這些要求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所必需的, 而不是從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緒出發的, 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貫的。 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對他提出這些要求, 同時鼓勵孩子與自己交流。

·家庭的氣氛

父母和孩子很親密, 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

Advertisiment
信賴父母, 對父母的教育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發展

孩子易於形成友善、真誠、合作、自立的品質, 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社會適應良好, 能愉快而自信地學習。

◎ 專制型

·父母的特點

對孩子控制得很嚴, 並且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各種要求, 一旦孩子違反, 會嚴厲地懲罰孩子。 與權威型父母相比, 他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從自己的喜好出發, 很少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 使孩子幾乎無法獨立選擇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不關心孩子, 孩子感受不到他們的溫暖和支持。

·孩子的發展

在這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往往容易形成行為上的兩面性, 而且焦慮、退縮、不滿、對人缺乏信任,

Advertisiment
同時也缺乏自信, 心情不開朗, 容易產生報復心理和攻擊行為。

◎ 縱容型

·父母的特點

無條件地愛和接受孩子, 但對孩子沒有要求, 不加控制, 或者即便提了要求, 也不堅持讓孩子做到, 大有儘量讓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發展

由於缺乏指引, 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該不該做、做得對不對。 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裡的“小皇帝”, 但是內心常常焦慮不安, 而且心理發展不成熟, 自控能力很差, 缺乏進取心和探索精神。

◎ 忽略型

·父母的特點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 既不關心孩子, 也不對孩子提要求。 對孩子漠然、拒絕, 親子之間缺乏交往和溝通。

·孩子的發展

產生很多行為問題, 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