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春季易發鵝口瘡 口腔衛生要注意

鵝口瘡感染源:

1、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 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 母乳餵養時, 媽媽的乳☆禁☆頭不清潔。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另外, 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 牙床有輕度脹痛感, 嬰幼兒便愛咬手指, 咬玩具, 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 引起感染。

4、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 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生素, 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 造成體內菌群失調, 黴菌乘虛而入。

鵝口瘡的併發症:

寶寶感染鵝口瘡後表現得非常煩躁不安, 寶寶會因疼痛而拒絕吃奶, 那就要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Advertisiment
否則造成寶寶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

如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 有可能“殃及”食管, 一旦受到牽連, 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 甚至會因為怕疼, 拒絕喝水, 有可能出現脫水。

如果不及時治療, 酵母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 當然, 彌漫性酵母菌感染十分罕見。

TIPS:如何辨別鵝口瘡?

鵝口瘡≠奶瓣

寶寶吃奶後, 如果沒有及時清潔, 會形成奶塊/奶瓣, 這與鵝口瘡有一些相似, 對缺乏經驗的新手父母來說, 區別它們的辦法就是:用濕棉簽輕輕擦拭, 白色塊狀物消除, 是奶塊/奶瓣;假如擦除困難或留有紅色創口, 則表示寶寶患了鵝口瘡。

馬牙和鵝口瘡的區別

馬牙是長在牙床上, 白色顆粒狀、摸著比較硬,

Advertisiment
不是軟的水泡。 鵝口瘡是真菌感染造成的, 口腔內可見一塊塊的白色膜狀物, 擦掉後可看見底下感染發紅的口腔粘膜。

注意:父母要注意新生兒的口腔衛生, 不要隨意為孩子挑、擦馬牙“馬牙”, 應根據自身寶寶馬牙的不同情況, 向醫生諮詢。

鵝口瘡的預防和護理:

1、產婦有陰☆禁☆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 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應選擇無毒的, 並且在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 爸爸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乳母飲食清淡, 忌辛辣、酒類刺激性食品。 一次喂乳不宜過飽, 便秘者可喂服青菜湯;

5、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

Advertisiment
並定期消毒;

6、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 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7、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 用具一定要分開, 不可混用;

8、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鵝口瘡治療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 一旦寶寶得了鵝口瘡也不用驚慌, 一般在家中就可做好護理治療。

1、清洗口腔

念珠菌在鹼性環境下很難生長繁殖, 因此患上鵝口瘡寶寶可以用2%的碳酸氫鈉溶液(小蘇打粉加溫開水稀釋), 用軟棉布沾濕後清洗口腔, 每天4—5次。 需要注意的是, 選用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口腔後, 不需再用溫水清洗了。

日常家庭用的金銀花、野菊花煮水清洗口腔也是可行的, 清洗小兒口腔後不用再加溫水洗口, 利用中藥的苦味還可以刺激分泌唾液,

Advertisiment
患兒自動吐出口水, 也是個很好的自身機械清洗, 家長只需加個軟毛巾幫助小兒擦口水即可。

2、局部用藥

局部用藥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 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 塗搽在創面上, 每4小時用藥一次, 療效顯著。

3、營養供給

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並適當增加維生素B和C的供給, 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在治療鵝口瘡時常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1、濫用抗生素

有的媽媽爸爸為消除感染, 常自作主張給孩子服抗生素類藥物。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時, 那些可以產生抗白色念珠菌物質的微生物數量因使用抗生素而減少時, 白色念珠菌就迅速繁殖,

Advertisiment
從而使病情加重。

2、亂將紫藥水塗口腔

較早之前, 人們喜歡用紫藥水來治療薄薄的鵝口瘡, 但現有研究表明, 龍膽紫有可能致癌, 並且容易灼燒皮膚, 禁用於口腔黏膜部位。

3、病變消失急停藥

有些媽媽爸爸在用上述蘇打水清潔的方法給寶寶治療後, 看到寶寶口腔的病變已經消失, 就立刻停藥, 這樣容易復發。 因此, 用蘇打水治療鵝口瘡時, 在口腔內病變消失後仍需繼續用藥4~5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