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的形象:精力旺盛、活動量大、易激惹、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較差。
爸爸媽媽應該這樣做――
1. 杜絕“以暴制暴”, 採用“冷處理”
――“坐會兒冷板凳, 反省一下。 ”
家長應放棄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懲罰方式, 採取“冷處理”的方法。 孩子出現攻擊他人等不良行為時, 可以立即暫停他正在進行的活動, 帶到固定的隔離地點, 以此作為約束。 暫時隔離的地點應是讓孩子感到無聊、單調, 但是不會害怕的地方。 隔離時間不宜過長, 可以按1歲1分鐘計, 其間不和孩子交流。 運用這種方法時, 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讓其“坐冷板凳”。
Advertisiment
2. 尋找閃光點, 積極鼓勵
――“今天你幫媽媽掃地啦, 真棒呀。 ”
高攻擊性孩子的父母常對孩子好的行為視而不見, 對不良行為卻十分注意, 並用打罵來懲罰。 而這個方法常事與願違, 不僅沒能有效制止, 反而讓他可能“故意”用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給予孩子積極、肯定的關心, 他們則不需要用激怒家長的方式來得到關注, 對自己評價也更高。 因此, 家長們應多發掘孩子可愛的地方, 對孩子偶爾友好的行為積極關注, 及時肯定, 會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 被強化的友好行為出現的概率會大大上升。
Advertisiment
3. 理性討論, 提供解決衝突方法
――“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
在孩子情緒平復後, 可以與孩子討論, 出現矛盾時, 除了打人還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家長提供可行建議。 比如當想玩對方的玩具時, 可以詢問對方:“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或者提供建議:“我們輪流玩, 一人玩一會兒”, “我們可以交換玩, 每人就有兩個了”等等。
平時在家也注意, 當孩子平和地提出建議而不是用攻擊性行為或言語時, 可適當滿足其要求, 這樣成功的經驗可以讓孩子感到不通過爭搶打, 也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
4. 控制環境因素, 減少誘因
――“我們不看電視, 出去秋遊吧!”
幼兒最擅長模仿, 而現在的電視, 即使是動畫片, 也有不少身體和語言攻擊, 有些甚至是出自作為榜樣的正面人物。
Advertisiment
5. 親身示範, 營造和諧氛圍
――“爸爸媽媽不吵架!”
對孩子來說, 父母再怎麼用各種方法管教, 都沒有以身作則的效果好。 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高攻擊性兒童的家庭相似, 都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感情, 有衝突時常伴隨哭叫、漫駡、爭吵、打鬧。
因此父母之間用平和協商的態度對待衝突, 使家庭氣氛和諧,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這樣的氛圍中, 孩子身上的“戾氣”自然會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