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是在說謊嗎

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 他有時會說與事實不符的話。 家長可能會擔心地想, 這麼小的孩子就已經開始說謊, 非要好好教訓他一下不可。 但家長的訓斥, 很可能招來孩子委屈的眼淚。 這是為什麼呢?孩子是在說謊嗎?

一般說來, 孩子在3歲前是不會說謊的。 他們說的話與事實不符, 往往有其原因。 比如:

一、 概念模糊:

3歲前的寶寶, 對時間、空間、數量、人物關係等概念還是比較模糊的。 他可能將以前發生的事情統稱為“昨天”, 或把昨天發生的事挪到了今天。 當鄰居小朋友的媽媽問:“你去過動物園嗎?”孩子可能回答:“我昨天去了。

Advertisiment
”而他昨天並沒去, 他是指自己曾經去過。 並不是在有意說謊。

一件東西搞壞了, 家長問:“怎麼弄壞的?”孩子回答:“媽媽。 ”但事實上, 是他自己弄壞的。 這是否說明孩子說謊了呢?也不能。 孩子的意思很可能是說:“媽媽看我時我弄壞的。 ”

當家長給孩子拿糖時說:“夠了, 不能多吃。 ”孩子卻反復說:“才兩個。 ”也並不是在說謊, 他的本意是說, 給的糖太少。 遇到上述情況, 父母不要急於指責孩子, 而不妨多問孩子幾句, 搞明孩子的真正意圖, 並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二、 受大人提示:

有時孩子說謊是受了大人的提示。 比如, 孩子並沒做某件事, 但他卻可受大人的提示而認為這事是他幹的。 例如, 保姆打壞了杯子, 她對孩子說, 你打壞了杯子。

Advertisiment
當父母問道“杯子是誰打壞的?”孩子可能會高聲答道:“我!”同樣, 孩子自己打壞了杯子, 父母說:“怎麼同小芳(保姆)一樣, 總打壞東西。 ”當奶奶問道:“杯子是誰打壞的”孩子就可能會說:“小芳阿姨。 ”

三、 幻想當成現實:

臨近3歲, 孩子想像力豐富多了。 他常常把自己想做什麼當成事實來表達。 比如, 他非常想讓爸爸帶他出去玩, 但爸爸總沒時間, 他會說:“我爸爸帶我去公園玩了。 ”他非常想要個同小朋友一樣的玩具, 但父母不給他買, 他也可能會對小朋友說:“我有, 我媽媽買的。 ”

四、 真的在說謊:

儘管3歲前孩子很少有意說謊, 但有時孩子卻真的會說謊。 這往往同父母教育不當有關。 譬如, 父母動不動就打罵孩子, 信奉棍棒教育, 孩子漸漸會明白,

Advertisiment
做了錯事會挨打。 於是, 他就會想到躲避, 一次不經意的推脫, 家長便不再追究, 孩子就會從中得到“經驗”:這可免受皮肉之苦。 所以, 打罵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而言,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確的, 什麼是錯誤的。 錯了就要改正。 簡單粗暴的打罵, 也許能讓孩子知道錯了會受痛苦, 但孩子卻不明白為什麼錯。 如果家長在孩子認錯後依然又打又罵, 孩子就會認為, 認錯也不對, 會挨打。 若孩子不承認錯誤時, 反而能躲過了父母的責罰, 孩子就會被“教”會說謊。

有的孩子說謊是他正當要求得不到滿足。 比如, 孩子想出門玩, 家長說, “玩什麼?快吃飯了。 ”孩子就會說:“我吃過飯了。 ”又比如, 孩子想吃糖, 媽媽說:“不行, 把牙吃壞了。

Advertisiment
”孩子便說:“媽媽, 娃娃要吃糖。 ”因為娃娃沒有牙。 所以, 家長對孩子正當或不過分的要求, 應給予滿足, 不要認為只有“挫折”教育才能使孩子明理。 在更多情況下

, “順境”教育, 不僅使事情能收到良效, 對孩子的良好個性的形成也有益。

孩子說謊還同父母干涉過多有關。 孩子玩得興頭上, 家長說, “走, 回家喝水!”二話不說, 拉上就走。 孩子會隨口說:“喝過了!”家長對孩子什麼都不放心, 不許這不許那的, 當孩子滿頭大汗地玩回家, 媽媽問:“阿姨讓你瘋跑了嗎?”孩子便會說:“沒有。 ”

當父母聽到孩子的話與事實不符時, 先不要認定孩子就是在說謊, 而是要分析為什麼, 如果是希望, 就儘量給予滿足;如果是概念不清, 就要耐心地教孩子;如果是受大人提示,

Advertisiment
就應該先告訴他, 正確的答案, 然後問他兩個哪一個對。 孩子就會想一想, 再回答;至於孩子真的說謊了就要先從自身找原因, 注意糾正, 同時要告訴孩子, 說謊是不對的, 好孩子是不說謊的。 並可以給他講一些《狼來了》等有關說謊害處的小故事, 以免孩子養成說謊的壞毛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