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會走 意味著什麼?

學走路是成長重要里程碑

學會走路是孩子成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但它只是孩子掌握的工具而非目的。

一旦寶寶學會走路, 他就成功地跨越了嬰兒期, 成為一個幼兒了。

嬰兒誕生的第一年, 父母忙於瞭解寶寶發出的每一個信號以及滿足他的需求, 到了寶寶學步期, 父母關注的焦點應該隨之轉移——

* 幫助孩子學習照顧自己, 發展自我意識;

* 鼓勵孩子探索周遭的環境, 發現自我。

關鍵字:父母不能再以自己為孩子張羅一切事情而滿足。

寶寶一旦會走, 看上去好像長大許多。 對孩子新發展出來的能力——會走了——所有的父母都會感到驕傲,

Advertisiment
欣賞之意溢於言表, 這會強化了寶寶“長大成人”和“力氣大”自豪感。

然而, 在日常的教養中, 父母的教養觀念常常比孩子的變化慢半拍, 不能及時而充分地意識到孩子內在的變化, 依然按以前的方式和習慣來看待孩子。 現在這個時候, 依然就很容易把他當作什麼都需要大人照料的嬰兒。 反抗和衝突就這樣發生了。

面對脾氣越來越壞的寶寶, 父母實在弄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總是和大人、和全世界過不去。

兒童心理專家說:

1. 孩子學會走路是成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但它只是孩子掌握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2. 學會走路, 開啟了自我意識成長的新階段, 孩子開始向獨立自主的個體不斷邁步。

Advertisiment

3. 孩子要開始進行更有趣、更重要的學習, 而且要以一個嶄新的方式來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

4. 反抗也是獨立的一種象徵, 反映出孩子想要自己照顧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的願望。

瞭解寶寶的感覺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常常沉浸在走路的興奮之中而廢寢忘食, 甚至連他最喜歡的玩具都吸引不了他。 他一心想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不僅跟父母作對, 還跟自己過不去, 結果頻頻受挫, 情緒變得脆弱而易怒。

* 一旦學會走路, 走——這個動作讓孩子有長大的感覺, 發現自我, 感覺到獨立的興奮和自我控制的自由。 這新鮮感覺讓他們充滿自信, 強烈地想嘗試新的挑戰、發掘新的能力。

和父母的衝突——興奮過頭的孩子, 處處挑戰自己的極限,

Advertisiment
喜歡把自己放置在新的狀況中, 努力想要做平日做不了的事情, 試驗“掌控一切”的能力, “門口明明很窄, 他為什麼偏要笨手笨腳把娃娃車推擠過去?” “剛剛從椅子上摔下來, 又立馬爬上去重複剛才的動作, 掛著眼淚, 還不讓大人幫忙, 這不是自討苦吃?”

不瞭解孩子變化的父母往往以老習慣來處理孩子的事務, “不行, 不能爬”“不行, 別碰那個”, 雙方衝突不斷, 而且“不”字說太多了, 孩子探索的熱情和好奇心會大大降低。

關鍵字:成就感代表了寶寶逐漸形成的自我意識, 對他今後的發展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 一旦學會走路, 孩子發現能根據自己的意願移動自己的身體, 變得獨立而自由了, 或站或坐或走或跑, 行動自如。

Advertisiment
孩子開心地練習自我控制, 享受自我控制的自豪和自在。

和父母的衝突——能自由地運用自己的肌肉, 自由地走動, 讓孩子忘乎所以, 懷著“我可以做這些事情”的心理, 精力充沛地到處走, 四處探索, 一心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活動能量劇增。

孩子“整天折騰個沒完”, 實在讓人精疲力竭, 有的父母整天嘀嘀咕咕說著 “不”, 有的父母則大聲咆哮“不不不”。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挫折和障礙, 還有來自父母的不信任, 自信心大受影響。

關鍵字:和孩子一起享受他那些小小的成就感吧, 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 一旦學會走路, 能從不同的角度、自由地觀察周圍環境, 寶寶的好奇心大大激發;許多事物需要觀察, 許多動作需要學習,

Advertisiment
他們終日忙著做“實驗”。

和父母的衝突——日益強烈的好奇心, 能靈活運用的雙手, 加上不再被動的身體, 孩子更加熱衷於探索和發現, 摳牆洞、翻垃圾箱的舉動頻頻發生, 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偏要做, 力不從心就發脾氣。 這在一心要維護秩序的父母看來, 全然是調皮搗蛋, 添亂惹禍, “嘉嘉, 爸爸弄給你看”, “不是這樣, 瞧媽媽的, 應該這樣”。

大人的干預, 寶寶感受到的是沮喪, 等於在告訴孩子“你不行, 你做不了”。 時間長了, 孩子的自我評價會大打折扣, 潛能的發揮可能受到影響。

你不能錯過的專家建議

不再事事包辦代替。 寶寶會走了, 意味著他要逐漸脫離大人的掌控, 開始運用自己的身體和能力, 一步一步邁向獨立, 最終變成完全自主、有自己想法的個體。

這時候,寶寶出現“唱反調”顯示出他對“自己做決定”這件事已經有所覺察。現在,你最需要做的是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教養方法,不能再事事包辦代替了。

和寶寶一起體驗分離。寶寶學會走路以後,他就會經常邁著蹣跚、搖晃的步子離開你,隨後又急急忙忙地回到你的身邊;有時候,他會嬉笑著離開你,逗你追趕上他、再給他一個擁抱。這樣的嘗試和遊戲會不斷反復。這是一個重要的現象,孩子正在試驗自己和母親的分離,體驗分離的感覺,體會自主行動的快樂,這讓他深感滿足。大人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跌跤、闖禍而限制寶寶。

避免衝突的最好方法是理解孩子

愛心提示:

不要害怕寶寶發脾氣,也不能在“風口浪尖”上和寶寶對著幹。寶寶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給予的關注過多,或者反應強烈,恐怕只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面對嚎哭發怒的寶寶,儘量保持冷靜和平常心,對你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卻是減少“火山爆發”頻率的有效辦法。

* 別把學習當胡鬧

摸這碰那,爬上爬下,惹事闖禍,又哭又笑。寶寶這麼忙碌、如此調皮,在大人眼裡完全是胡鬧。然而,寶寶就是通過這樣的運動和遊戲,進行著他主動的學習和探索:人格在其中得以發展,生理機能和運動能力在其中得以發展,大腦和思維能力在其中得以發展。

如果你的寶寶總是安靜地坐著,父母反而要有所警覺了。

* 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孩子學習、進步的過程

對寶寶來說,行為發生變化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大人習慣上把把認字、數數、學彈琴看成學習。其實,能走了、會說話了、會用小勺了,都是寶寶重要的學習成果。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著無數的、自發的、反復的學習。在看似淘氣的動手動腳的過程中,寶寶的大腦和客觀世界建立了聯繫和條件反射,大腦得到訓練,積累了各種各樣的經驗,也為以後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心靈的活躍和身體的運動是相輔相成的,這是1~2歲孩子的年齡特點。

*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還有你的耐心和信任

孩子在接觸新事物、探索新事物的時候,並不希望別人馬上提供意見和幫助。

他們需要時間自己摸索,自己判斷。時機成熟的時候,孩子會發出信號,希望得到父母的解釋和幫助。孩子需要完整的時間自己反復琢磨、不斷探索,這不僅有利於培養他的各種能力、獨立性和自信心,還能讓他感受父母的信任和善解人意。

有人說得好,種籽成長的條件是水和陽光,還有時間。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種籽發育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孩子的成長也一樣。

* 消除衝突,尋找替代的方法

不要隨意限制孩子,讓孩子充分地自由地練習他的新技巧。孩子堅持要揮動胳膊丟東西,不妨給他幾個小沙包,鼓勵他在室外朝著小簍筐丟擲;孩子非爬高不可,鋪上地毯,任由他在沙發上爬上爬下,大人不用擔心摔倒受傷。

這個時期,孩子的新肌肉發展很快,家裡未必一直都有適合他們練習肌肉的地方,公園和兒童遊樂場通常都有發展大肌肉的遊戲設施,父母可以定期帶孩子去接觸這些玩具,鍛煉孩子的肌肉。

1. 睜大眼睛注意孩子的安全;

2. 給孩子創設自由而又安全的環境。

關於安全的3點建議

這個階段,寶寶學走路正處在“天上人間兩重天”。寶寶無憂無慮,興奮快樂地勇往直前,你在一邊瞻前顧後,心驚膽顫,時不時要被孩子的危險舉動驚得大喊大叫,控制著不要發脾氣。如何調整雙方極端的兩種心理狀態的確是一個重要課題:

1. 這僅僅是一個過渡期,很快就會過去,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2. 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長的快樂,樂觀地看待事物,麻煩和勞累是暫時的,當父母首先是一種快樂的人生體驗。

3. 給孩子創設一個安全的、寬敞的、自由的環境能讓你自己安心不少。

寶寶學走路,保護安全,媽媽有秘招

* 放心、放手,不放眼

讓一個學步孩子獨處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果孩子離開了你的視線,而你又聽不到他的聲音,多半是他遇到麻煩了。無論你忙什麼,也要絕對避免:孩子不在你的視線之內。

* 再次檢查家裡家外是否安全

這個時期,家裡的櫥櫃、抽屜和擺設都要重新檢查一遍。剛能走的寶寶,會把椅子推到廚房,爬上椅子玩微波爐。所以,大人必須重新審視一遍孩子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

* 和寶寶約法一章——有車的地方必須讓媽媽拉著手。

寶寶學會走,馬上就想跑和跳。新學會的技能常常讓他忘乎所以,不分場合地試驗他的本領。有車的地方,一定要束縛孩子的活動範圍,我和他約定,只要我發出警告,他就得趕緊握住媽媽的手。

這時候,寶寶出現“唱反調”顯示出他對“自己做決定”這件事已經有所覺察。現在,你最需要做的是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教養方法,不能再事事包辦代替了。

和寶寶一起體驗分離。寶寶學會走路以後,他就會經常邁著蹣跚、搖晃的步子離開你,隨後又急急忙忙地回到你的身邊;有時候,他會嬉笑著離開你,逗你追趕上他、再給他一個擁抱。這樣的嘗試和遊戲會不斷反復。這是一個重要的現象,孩子正在試驗自己和母親的分離,體驗分離的感覺,體會自主行動的快樂,這讓他深感滿足。大人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跌跤、闖禍而限制寶寶。

避免衝突的最好方法是理解孩子

愛心提示:

不要害怕寶寶發脾氣,也不能在“風口浪尖”上和寶寶對著幹。寶寶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給予的關注過多,或者反應強烈,恐怕只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面對嚎哭發怒的寶寶,儘量保持冷靜和平常心,對你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卻是減少“火山爆發”頻率的有效辦法。

* 別把學習當胡鬧

摸這碰那,爬上爬下,惹事闖禍,又哭又笑。寶寶這麼忙碌、如此調皮,在大人眼裡完全是胡鬧。然而,寶寶就是通過這樣的運動和遊戲,進行著他主動的學習和探索:人格在其中得以發展,生理機能和運動能力在其中得以發展,大腦和思維能力在其中得以發展。

如果你的寶寶總是安靜地坐著,父母反而要有所警覺了。

* 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孩子學習、進步的過程

對寶寶來說,行為發生變化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大人習慣上把把認字、數數、學彈琴看成學習。其實,能走了、會說話了、會用小勺了,都是寶寶重要的學習成果。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著無數的、自發的、反復的學習。在看似淘氣的動手動腳的過程中,寶寶的大腦和客觀世界建立了聯繫和條件反射,大腦得到訓練,積累了各種各樣的經驗,也為以後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心靈的活躍和身體的運動是相輔相成的,這是1~2歲孩子的年齡特點。

*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還有你的耐心和信任

孩子在接觸新事物、探索新事物的時候,並不希望別人馬上提供意見和幫助。

他們需要時間自己摸索,自己判斷。時機成熟的時候,孩子會發出信號,希望得到父母的解釋和幫助。孩子需要完整的時間自己反復琢磨、不斷探索,這不僅有利於培養他的各種能力、獨立性和自信心,還能讓他感受父母的信任和善解人意。

有人說得好,種籽成長的條件是水和陽光,還有時間。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種籽發育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孩子的成長也一樣。

* 消除衝突,尋找替代的方法

不要隨意限制孩子,讓孩子充分地自由地練習他的新技巧。孩子堅持要揮動胳膊丟東西,不妨給他幾個小沙包,鼓勵他在室外朝著小簍筐丟擲;孩子非爬高不可,鋪上地毯,任由他在沙發上爬上爬下,大人不用擔心摔倒受傷。

這個時期,孩子的新肌肉發展很快,家裡未必一直都有適合他們練習肌肉的地方,公園和兒童遊樂場通常都有發展大肌肉的遊戲設施,父母可以定期帶孩子去接觸這些玩具,鍛煉孩子的肌肉。

1. 睜大眼睛注意孩子的安全;

2. 給孩子創設自由而又安全的環境。

關於安全的3點建議

這個階段,寶寶學走路正處在“天上人間兩重天”。寶寶無憂無慮,興奮快樂地勇往直前,你在一邊瞻前顧後,心驚膽顫,時不時要被孩子的危險舉動驚得大喊大叫,控制著不要發脾氣。如何調整雙方極端的兩種心理狀態的確是一個重要課題:

1. 這僅僅是一個過渡期,很快就會過去,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2. 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長的快樂,樂觀地看待事物,麻煩和勞累是暫時的,當父母首先是一種快樂的人生體驗。

3. 給孩子創設一個安全的、寬敞的、自由的環境能讓你自己安心不少。

寶寶學走路,保護安全,媽媽有秘招

* 放心、放手,不放眼

讓一個學步孩子獨處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果孩子離開了你的視線,而你又聽不到他的聲音,多半是他遇到麻煩了。無論你忙什麼,也要絕對避免:孩子不在你的視線之內。

* 再次檢查家裡家外是否安全

這個時期,家裡的櫥櫃、抽屜和擺設都要重新檢查一遍。剛能走的寶寶,會把椅子推到廚房,爬上椅子玩微波爐。所以,大人必須重新審視一遍孩子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

* 和寶寶約法一章——有車的地方必須讓媽媽拉著手。

寶寶學會走,馬上就想跑和跳。新學會的技能常常讓他忘乎所以,不分場合地試驗他的本領。有車的地方,一定要束縛孩子的活動範圍,我和他約定,只要我發出警告,他就得趕緊握住媽媽的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