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乖巧的小寶寶也會有“暴力”行為:踩踏食物, 摔碎茶杯, 推倒積木......面對寶寶強烈的“破壞欲”, 家長除了束手無策, 好像別無他法。 其實這些令人頭痛的行為如果能加以有效引導, 很可能轉化為培養寶寶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極佳手段, 成為他日後自主學習的積極因素。
可以被原諒的“暴力”行為探索新奇世界有時, 寶寶的“暴力”行為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多由好奇心所致, 是其認識周遭世界的心理需求。
感到“新奇”是寶寶探索世界的原動力, 探索本身沒官什麼不好, 只不過常伴隨著意想不到的結果。 例如,
Advertisiment
探索行為讓寶寶知道了球是圓的, 小板凳是方的;頭撞到硬的物體很疼, 撞到柔軟的卻不疼;撕紙片的聲音是“刺啦”, 把鐵盒扔到地上卻會發出“噹啷”的脆響;皮球會滾動, 而方盒子卻不行......這些現象與感受都刺激著寶寶的神經, 促使他越發好奇地探索這個新奇世界。
當然, 寶寶的“暴力”行為, 對於想要發火卻必須保持克制的家長來說, 的確是嚴峻的考驗, 但既然我們不能阻止寶寶的探索行為, 就只能想辦法將損失降到最低。 例如, 把家中珍貴的東西收起來或想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將他吸引到更新鮮、有趣、適合他的領域中去。
一旦發現寶寶出現“暴力”行為, 簡單禁止與粗暴干涉都不是好辦法,
Advertisiment
“暴力”行為也是寶寶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受到冷落, 想要引起家長注意;遭到拒絕, 採取反抗措施;受了委屈, 渴望得到更多關愛;遇到困難, 發洩心中不滿……“暴力”行為有時如同寶寶心態的晴雨錶, 家長要及時“觀測”, 瞭解寶寶的心理需求, 並採取換位元思考等方式, 調整與寶寶的相處模式, 給予他更多的關心與幫助, 努力化解其心中的負面情緒。
模仿使然寶寶愛模仿, 加之在他心目中, 家長好似無所不能。 因此, 能夠像家長那樣嫺熟地做事, 對於想要證明自己能力、渴望長大的寶寶來說,
Advertisiment
但寶寶年齡太小, 各方面能力較弱, 同時, 他們還容易高估自己, 常做出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從而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 此時, 家長最好友善地對待他, 耐心地為其做好示範和引導。
“暴力”行為並非一定得到滿足雖然有些“暴力”行為可以被原諒, 但有些危險行為必須明令禁止。 例如, 寶寶因為生氣而拼命地拉扯電線或試圖踢翻熱水瓶, 這類行為有可能對寶寶造成嚴重傷害, 因此, 從安全角度考慮, 家長必須馬上制止。
平時, 應儘量把危險的東西放在寶寶看不見或夠不著的地方, 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命令或恐嚇寶寶不要去碰, 因為, 那樣會挫傷其探索的積極性。
雨點兒滴進領口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