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泌尿道感染的防治對策

點點自出生滿月後, 就經常不明原因地發燒。 一發燒就愛哭鬧, 吃奶也不好, 偶爾噁心、嘔吐, 有時還伴有輕微咳嗽, 去當地醫院就診, 醫生不是說上呼吸道感染, 就是說消化不良、胃腸道炎症。 可是經過吃藥、打針等治療, 孩子病情還是不斷反復, 這可急壞了父母!

父母帶著點點來到省城大醫院, 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和檢查後, 給點點做了尿液化驗, 結果尿中有白細胞和細菌。 這下點點不明原因的發燒疑團終於被解開了, 原來是“泌尿道感染(尿感)”惹得禍。 拿到診斷結果, 點點媽一臉困惑:這麼小的寶寶也會有尿感,

Advertisiment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尿感的定義尿感是指由細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按侵襲的部位不同, 分為腎盂腎炎、膀胱炎和尿道炎。 腎盂腎炎又稱上尿路感染, 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稱下尿路感染。 但由於小兒時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較少, 且臨床上又難以準確定位, 故通常不加區別統稱為尿感。

泌尿道感染(簡稱“尿感”)是小兒多發病和常見病之一, 僅次於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調查顯示, 寶寶發生尿感的幾率並不低, 占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 12.5%。 尿感可發生于小兒任何年齡, 2 歲以下的寶寶發病率尤其高, 其中女孩發病約為男孩的3 ~ 4 倍, 但新生兒或嬰幼兒早期, 男孩發病高於女孩。 由於其在小兒期症狀多不典型,

Advertisiment
容易被家長與醫生忽視和誤診。 儘早發現、準確診斷、完整治療、定期追蹤, 是處理寶寶尿感的原則。

四大因素讓尿感對寶寶情有獨鍾生理因素寶寶身體尚未發育發熟, 免疫力不健全, 防禦能力差, 容易被病菌所侵擾。 出生後缺乏母乳餵養的寶寶, 尿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尿道感染的發病還與寶寶的體質相關, 如膀胱排尿機能障礙, 或習慣性憋尿並造成膀胱過度擴張而解尿不淨等。

尿道因素幼小的寶寶需要經常用尿布或穿開襠褲, 又不能控制排尿、排便, 尿道口常受糞便和其它不潔物的污染, 尤其女嬰尿道短, 且尿道口離肛門近, 為細菌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機。

畸型因素輸尿管、膀胱、下尿道畸形等, 增加了尿感的危險性。

Advertisiment

據統計, 高達37% 的尿感, 由膀胱輸尿管回流症引起。 醫生建議2 歲以下、有兩次以上尿路感染史的寶寶, 應做影像學(B 超或X 光)檢查。

細菌因素的尿路感染為大腸桿菌所致, 這種細菌的表面含有特殊的纖毛或鞭毛, 不但能附著於泌尿道上皮細胞, 且可以逆行到腎臟, 造成感染;還有些細菌的包膜含有特殊的抗原, 可抵抗白細胞的吞噬;有些則會釋放特殊的物質, 來強化感染能力。

尿感症狀, 讓寶寶有苦難言其實, 嬰幼兒尿路感染同年長兒一樣, 也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 只不過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排尿時哭鬧、拒哺、煩躁不安就是尿痛的表現;.尿布需要不斷更換, 而每次排尿量卻不多, 可能正是尿頻尿急的表現;.會陰部出現頑固性尿布疹,

Advertisiment
尿布有臭味等, 可能是尿路有感染的特徵。

提醒:上述尿感的症狀, 非常容易被父母們忽略。

特別是新生兒和周歲以內的寶寶, 大多只出現發燒、不願吃奶、臉色蒼白嘔吐、腹瀉、腹脹等並非尿感的全身症狀, 常與易觀察到的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狀聯繫在一起, 轉移了父母和醫生的注意力, 掩蓋了尿感的實質, 因此常易延誤診治。

早發現, 尿感蛛絲馬跡. 不明原因的發燒伴生長遲滯或體重減輕、拒哺、吃奶差;. 不明原因的排尿時哭鬧、面色蒼白、嘔吐、腹瀉、黃疸;. 頑固性尿布疹;. 換尿布次數明顯增多且每次排尿量少;. 尿液異味增重或有臭味;. 尿液變混濁或尿布上有紅、黃綠色尿液斑;進一步確診,

Advertisiment
需要化驗尿常規和尿培養細菌學檢查, 驗尿時宜清洗外☆禁☆陰, 並留取中段尿, 以排除其它污染。

如何預防尿感染 每晚清洗寶寶外☆禁☆陰, 勤洗澡, 勤換內衣;清洗外☆禁☆陰方法應由前向後清洗, 女嬰更應注意這一點;大便後用紙由前向後擦, 且每次大便後應清洗臀部;盡可能縮短小兒穿開襠褲的時間, 儘早穿封襠褲;寶寶用的毛巾與臉盆應和大人的分開;平時多飲開水, 莫讓小兒憋尿;及時發現和處理包莖, 矯治尿路畸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