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 當我闡述關於嬰幼兒早期發展重要性的觀點時, 常常會在一些父母的臉上看到憂慮的表情。 這樣的表親不管通常會伴隨著相同的問題:“過了3歲, 一切就都結束了嗎?在此之後我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的發展嗎?對於我可能已經犯下了錯誤, 是否沒有辦法彌補了?”對於我來說, 回答這些問題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 我的確認為在孩子3歲以後再進行彌補就已經太遲了, 但是, 我在這句話中設定的限制條件是很重要的。
兒童在3歲以後當然會繼續發展。 實際上, 我傾向於贊同埃瑞克·埃瑞克森等心理學家的觀點,
Advertisiment
存在爭論的只是, 在人生中的各個階段的靈活性程度, 以及作為個人和社會, 我們最優利用這種靈活性的能力。 在這方面, 好萊塢電影可能對我們產生了誤導。
在很多人都花大量時間看電影的好萊塢黃金年代, 一個常見的電影主題就是某人在錯誤的人生道路上出現了突然而富有戲劇性的轉變。
Advertisiment
影片《劣根》(TheBadSeed)描述了一個小孩, 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是一個惡魔, 壞得讓觀眾感到震驚。 這樣的觀點似乎有於美國的各項原則, 諸如“希望是永恆的”, “任何時候都有進步的餘地”‘“我們永遠追求最好”, 以及“永遠都不會太遲。 ”而事實的真相卻沒有那麼令人欣慰。
我的感覺是, 一旦一個孩子到了2歲時, 他的主要社會方向就已經確立, 從這時起, 就越來越難以使之有較大的改變。
Advertisiment
這並不意味著一個被寵壞的3歲孩子不能被改變, 但是這確實意味著要改變他可能不會太容易, 並且會隨著他年齡的增大而越來越困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這樣的改變或許是不可能的。 在任何兒童發展研究中, 都沒有人能證明自己具有極大的改變早期性格、社會態度或智力水準的能力。 當然, 儘管缺乏這樣的證明, 但我們仍然不應放棄嘗試。
在我看來, 每個承擔著指導兒童成長和發展責任的人都必須隨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
Advertisiment
我們的對0~6歲兒童的研究發現, 在發展良好的3歲孩子身上, 已經能夠看到那些使優秀的6歲孩子區別于其他孩子的主要能力要素。 在3歲到6歲兒童身上, 我們發現較為顯著的不是新能力的出現, 而是現有能力的提高。 因此, 本書對發展良好的3歲兒童特點的描述也同樣適用於發展良好的6歲兒童, 其區別只是程度的不同。
對於3~6歲的孩子, 另一個需要強調的問題是這一時期對同齡人行為的興趣的增長。
Advertisiment
皮亞傑認為, 兒童會在6~8歲期間進入一個特別重要的穩定期。 此時, 他們的思維方式會擺脫自我為中心的模式, 進入他所謂的“社會化的思維方式”。 隨著孩子開始重視同齡人的看法, 他會看市希望自己在同他們說話時能夠被理解。 到了7、8歲的時候, 他這種被理解的需要會促使他開始思考如何組織他的想法, 以便使其他人能夠理解。與之相反的是,3歲的孩子不會進行這樣的準備步驟。畢竟,在家裡的時候,你無須特別留意自己所說電話,父母也會使他的需要得到滿足。
在皮亞傑的體系中,下一個穩定期出現在青春期的早期,此時,孩子們建立了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並且開始變為成熟而有理性的人。有趣的是,早在幾個世紀以前,盧梭就建議我們,關於早期教育我們所能做的是最好的事情就是小心提防,直到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早期,理性開始成熟。一些現代教育理論相信他所說的是正確的。
以便使其他人能夠理解。與之相反的是,3歲的孩子不會進行這樣的準備步驟。畢竟,在家裡的時候,你無須特別留意自己所說電話,父母也會使他的需要得到滿足。在皮亞傑的體系中,下一個穩定期出現在青春期的早期,此時,孩子們建立了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並且開始變為成熟而有理性的人。有趣的是,早在幾個世紀以前,盧梭就建議我們,關於早期教育我們所能做的是最好的事情就是小心提防,直到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早期,理性開始成熟。一些現代教育理論相信他所說的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