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為什麼打架

小朋友之間偶爾打個架是常事, 可這些事對於寵愛他們的家長來說往往難以接受。 究竟如何看待小朋友之間的“動手”呢?

專家解析:孩子打架的“七招八式”

專家認為, 孩子之間的打架其實也分“七招八式”, 家長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要誤讀了孩子的心理。

一、挑逗式

“嘿, 把你帽子扔臭水溝了!”

在幼稚園, 東東搶了小敏的帽子, 邊跑邊喊:“哦, 追不著嘍!我把你的帽子扔臭水溝去嘍!”小敏被氣得嚶嚶地哭了起來, 眼看著東東把自己的帽子扔到了草堆裡。

行為翻譯:

快來和我一起玩吧!

專家認為, 東東的“挑逗”其實是兒童間非常常見的社交行為,

Advertisiment
是善意的, 其隱含的內容實際上是想和小敏說:“快來和我一起玩吧!”如果小敏的家長能夠這樣理解小朋友的心理, 鼓勵小敏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就會出現一種令人愉快的結果了。

“一個會挑逗他人的孩子, 說明他的智力發育有了飛速的成長, 能夠利用自我設計的遊戲來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進行友好交往。 同時, 如果其他小朋友開他的玩笑, 他也能夠快樂地接受, 並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對方的挑逗, 是請小朋友參與到遊戲中的一種行為。 ”專家說。

二、扭打式

不“打”不成交!

有一天, 鄰居幾個小朋友到瑩瑩家去玩, 不一會, 卻互相搶起玩具來。 原來, 瑩瑩她們玩過家家, 兩個小朋友都想扮“媽媽”,

Advertisiment
搶著一個漂亮的帽子做道具。 不過搶了一會, 就自然地好了, 你推我一下, 我拽你一把, 孩子們似乎比以前更親密了。

行為翻譯:

我想親近你!

專家介紹, 在兒童交往當中, 大約10%的遊戲行為並不是那麼溫柔的, 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經常糾結在一起, 身體衝撞、扭打摔跤。 在這種遊玩當中, 孩子們體驗自己的力量, 發現自身的強度和限度, 增強自信心, 並且發展友誼。

專家表示, 一個什麼東西都不摸、什麼人都不碰的孩子, 會變得沒有感情, 冷漠畏縮, 無法和他人交流。 女孩子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表現還不是最突出的, 通常男孩對於自己喜歡的人肢體動作要更多些, 而且有時候出手也會比較重, 這就會引起有些家長的誤會,

Advertisiment
總以為這個孩子在欺負小朋友、要打人, 實際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 想要親近小朋友。

三、攻擊式

“你占了我的地盤, 走開!”

小軍看著站在滑梯頂端的小強, 很好奇小強在做什麼, 然後自己也上了滑梯。 小軍想先滑下去, 小強覺得是自己先占了滑梯, 想自己玩, 小軍應該等著。 結果比較強壯的小強突然採取了一個最直接和最粗魯的方法:不管不顧地推了小軍一把, 想把他推下去, 小軍嚇得哭起來。

行為翻譯:

孩子們不願分享

專家表示, 進攻行為在孩子遊戲過程中是很常見的, 孩子將進攻行為當作一種工具或手段, 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爭奪玩具甚至在爭搶的過程中出手打人, 這種進攻行為只是兒童思維自我中心性、不能延遲滿足,

Advertisiment
並且尚未掌握語言交流的一種正常表現。 孩子“不願分享”也是原因之一。 幼兒的“自我中心”是成長過程中不可繞開的過程, 但家長應該對此予以適當引導, 讓孩子慢慢學會更多的與人溝通的技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