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奶是新生兒時期比較常見的現象, 幾乎在所有的寶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發生過。
吐奶是這樣發生的嬰兒的胃容量小, 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 呈不穩定狀態, 同時賁門(胃部入口)部位還比較松, 通常情況下, 當食物進入胃部後, 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 但由於嬰兒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 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
嬰兒的喉頭位置要比成人高一些, 再加上他們含乳☆禁☆頭的方式比較笨拙, 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 空氣進入體內受熱膨脹,
Advertisiment
餵養上的誤區也是造成吐奶的原因, 例如媽媽給寶寶餵奶過於頻繁, 且每次喂的量比較大, 或是餵奶時翻動寶寶過多, 或是餵養時間不對, 寶寶邊哭邊吸奶也是引起吐奶的原因。
寶寶腸道消化功能不好或者感冒咳嗽時也極容易導致吐奶的發生。
餵奶技巧抱著喂:因為懷抱的嬰兒身體傾斜, 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 吸入的奶汁由於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 使胃部分騰空。 因此, 在進食等S乳汁的情況下, 抱起寶寶餵奶比躺著喂發生吐奶的機會要少很多。
慢悠悠:喂的過程中注意不要讓寶寶吃得太急, 也別急著逗寶寶玩兒。
注意“拍嗝”:每次喂完將寶寶豎起來抱分鐘,
Advertisiment
讓寶寶側臥:雖然嬰兒平時基本上都是仰臥位躺在床上, 但喂完奶、拍完嗝後為防止吐奶, 最好不要馬上讓寶寶仰臥, 應先採取右側臥位, 無吐奶現象後再讓他仰臥。
用奶瓶喂寶寶時, 注意選擇合適的奶嘴:要考慮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適合寶寶, 新生兒的奶嘴不能過大。
注意次數和量:每日喂6~8次比較合理, 如果餵奶過於頻繁, 蕩過大, 會導致因胃部過於飽脹而引發的吐奶。
不要在寶寶哭的時候餵奶:寶寶哭鬧後或不舒服時, 每次餵奶量可以減少到平時的一半左右, 不過餵奶次數可以增加。
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 在寶寶持續嘔吐期間, 只能給他餵奶, 就不要喂其他食物了。
當心“嬰幼兒吐乳症”嬰兒大部分的吐奶現象都是生理性吐奶(俗稱“漾奶”),
Advertisiment
病理性的吐奶, 中醫診斷為“嘔吐”, 從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說屬於胃中寒冷、胃氣上逆所致。 胃中感受寒涼之邪可以導致胃氣不舒, 胃氣上逆就會出現吐奶的現象。
治療小兒吐奶, 中醫可以用指壓“火丁”的外治手法, 此方法由中醫兒科泰斗董廷瑤先生創立,
Advertisiment
當然, 寶寶吐奶之後, 如果沒有其他異常, 不必太過於擔心, 以後慢慢會好, 不會影響寶寶生長發育。
寶寶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狀, 這是奶與胃酸起作用的結果, 也是正常的, 不必擔心。
Advertisiment
當寶寶持續吐奶, 量大呈噴射狀, 且吐出呈黃綠色、咖啡色液體, 或伴有發燒、腹瀉等症狀, 則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即使無器質性病變家長也切勿掉以輕心, 因為這樣的情況如果長時間被忽略, 不採取任何措施, 可導致寶寶胃排空時間延長, 長大了會引起寶寶胃動力不足, 從而出現經常噁心嘔吐、厭食的症狀, 甚至導致孩子營養不良、反復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的發生。 所以當寶寶吐奶劇烈時, 家長要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