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用哭聲求助時, 伸出你的手, 孩子會倍感溫馨。 但手如何伸, 的確又是一門藝術。 孩子的個性和能力也許就會由此悄然而變。
也許是在孩子6個月的某一天, 媽媽發現兒子趴在床上。 努力去抓前面的玩具, 但是他不會爬, 感覺很吃力。 這時孩子看見了媽媽, 他開始哭, 想求得媽媽的幫助。 此時如果媽媽直接把玩具搴給他, 下一次孩子一定還會這樣求助, 而放棄為掌到玩具所做的努力。 這樣一來, 孩子不僅失去了連續爬行的好機會, 也失去了獨立性格的培養, 事事只得依賴他人幫助, 遇到不如意的事容易啼哭。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哭聲報以冷漠的態度是不可取的。 孩子還很小, 有很多困難是他們不能克服的。 在他感到饑餓、疼痛、孤立、懼怕的時候, 父母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懷和愛護, 讓他感到溫暖、安全和幸福。 但是育兒專家提醒, 這不是關心孩子的最終目的。 為人父母的責任是把孩子養育成人, 若我們在舉手投足間稍加思索,
Advertisiment
認人
嬰兒經過了對人的泛化認識後, 逐漸有了分化的認識, 開始出現怯生的表現, 這是嬰兒的進步。 此時要多給嬰兒接觸人的機會, 觀察他對熟人、生人的不同反應, 教會他對熟人用微笑或發音來打招呼, 對生人逐漸適應。 多與人友好交往, 逐漸增加熟悉的人數, 減輕他怯生反應的強度。
捉迷藏
使孩子快樂和反應敏捷, 增進親子感情。 媽媽取坐位, 讓寶寶面對面坐在她的腿上, 媽媽一手扶著寶寶的髖部, 一手扶著他的腋下保持平衡。 爸爸在媽媽背後, 讓寶寶一隻手抓住爸爸的手指, 另一隻手抓住媽媽的胳膊, 爸爸先拉一下被寶寶抓住的手, 當寶寶朝這邊看時, 爸爸卻從媽媽背後另一邊突然伸出頭來親熱地叫“亮亮”,
Advertisiment
點頭搖頭
學會用動作表示自己的意思。 經常用點頭動作表示“對啦”, 用搖頭表示“不對或不好”。 當大人做動作時要加上口頭語言“對”或“不對”, 寶寶就會漸漸學會模仿大人的表示方式。 當寶寶要吃東西時, 大人給寶寶好吃的, 教寶寶點頭, 並說“對, 對”。 然後給寶寶另一種東西是寶寶不喜歡的, 教他搖頭並說:“不對, 不對”。 經過多次訓練之後, 寶寶就會主動用“點頭”表示“對”, “搖頭”表示“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