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 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 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基本與小兒腦癱同義。
腦癱及其分類
腦性癱瘓, 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 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 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基本與小兒腦癱同義。
臨床上將腦癱分為五類:
1、痙攣型腦性癱瘓 是最典型和常見的類型。
Advertisiment
2、肌張力不全型腦性癱瘓 多見於幼兒, 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 不能站立行走, 頭頸不能抬起, 運動障礙明顯, 關節活動幅度過大, 但腱反射活躍, 可出現病理反射。 常伴有失語及智慧低下。
3、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 多由核黃疸、新生兒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損害而發病。 患兒表現為面、舌、唇及軀幹肢體的舞蹈樣或徐動樣動作。 伴有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較為少見, 是由於小腦發育不良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Advertisiment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腦癱產生的原因
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盤異常、胎位不正、宮內窘迫、早產、多胎、出生時窒息, 以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感染、外傷、腦出血、腦部畸形等。 孕婦的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 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 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 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
早期症狀
1、小兒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 過分安靜。 或多哭、易激惹、易驚嚇或反復出現肉跳。
2、生後喂哺困難, 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佳。
3、動作不協調、不對稱、隨意運動很少。
Advertisiment
4、經常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和動作模式異常。
5、運動發育遲滯。 例如, 3~4個月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4個月後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雙手常握拳, 不能將手伸入口中吸吮;6~7個月仍不能翻身和獨坐片刻;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雙腿屈曲不能負重, 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死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它遺傳病史, 如果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 應儘早終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