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為什麼見啥都往嘴裡放

我們樓下有個小女孩喬喬, 11個月大, 照顧她的阿姨每天下午抱著她在社區花園裡轉悠。

照顧喬喬的阿姨驕傲地告訴我喬喬已經不吃手了, 也不把東西往嘴裡放了, 我以為是她的月齡比較大, 過了拿什麼都往嘴裡放的緣故。 後來才知道, 原來是那個阿姨每次見到喬喬吃手或者拿東西往嘴裡放時, 就打她的小手, 告訴她不行。 說喬喬怕挨打, 就改了“壞習慣”。 結果久而久之, 喬喬就放棄用嘴嘗東西了。

今天我在樓下碰到阿姨, 她看到丫丫也吃手, 還特意告訴我要怎樣阻止丫丫吃。 儘管善意地向我傳授經驗,

Advertisiment
卻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 倘若真的讓這位阿姨帶丫丫, 恐怕丫丫咬東西的敏感期就要被消滅在萌芽期了!

出生後第一年, 孩子都會用嘴探索世界, 這幾乎是孩子最重要的對外界事物建立認識和聯繫的管道。 大人用不同的方式對待這一行為, 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不同的影響。

我想那個阿姨可能出於衛生的考慮, 不讓孩子把手或東西往嘴裡放, 但是她不知道, 這恰恰殘酷地阻斷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老年人帶寶寶也有類似的問題。 他們往往只按照他們的常識和經驗去管理孩子, 卻不懂得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 比如在花園裡看到有的老人抱著孩子, 每當寶寶拿東西往嘴裡放, 總會嚴厲地呵斥:“不行, 不可以!”聲音很大,

Advertisiment
就像是寶寶做錯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一樣。 寶寶們剛開始是驚恐地愣住, 看到老人沒有進一步行動, 之後就茫然地繼續玩。

丫丫在這方面顯然沒有受到我們大家的阻攔, 她會咬身邊任何東西, 有的時候是我看的一本書, 有的時候是她的小圍巾, 有的時候甚至是爸爸的腰帶。 每次她莫名其妙地拿起東西開咬的時候, 我就輕輕走過去, 告訴丫丫:“這是硬的, 塑膠;這是我的書, 是紙做的;這是軟的, 這個是你的小圍兜……我們咬一下就好了哦。 "丫丫很聰明, 知道了就放下。

當然, 有時候她也許是很陶醉啃咬的過程, 一旦她堅持繼續啃咬, 只要沒有危險, 我就由她去。 當然, 一艘我會把她可能會涉及的啃咬物每天用酒精擦洗消毒。

Advertisiment
比如她身邊的玩具還有一些塑膠製品。

同時我在採購的時候, 也特別注意材質的安全性, 只要可能, 我會儘量買包裝上標明可以啃咬的東西。

寶寶能將東西往嘴裡送, 這意味著寶寶在為日後自己吃飯打下良好的基礎, 若禁止寶寶用手抓東西吃, 可能會打擊寶寶學習自己吃飯的積極性, 不利於寶寶手功能的鍛煉, 也不利於寶寶身體各部分協調能力的發展和培養。

因此, 爸爸媽媽應該從積極的方面採取措施, 如把寶寶的手洗乾淨, 讓寶寶抓些像餅乾、水果片等“指捏食品”, 這樣, 不僅可以訓練寶寶手的技能, 還能摩擦寶寶的牙床, 以緩解寶寶長牙時牙床的刺痛。 而餅乾、水果片通常是7個月寶寶最先用手捏起來吃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另外, 爸爸媽媽在給寶寶餵食物時, 不要阻止寶寶把手伸到碗裡去, 要隨著寶寶自己的意願, 自己喂自己, 只要寶寶吃得高興, 食物就消化得更好。 因為這樣有利於訓練寶寶的手部精細動作, 也利於寶寶以後形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寶寶經過一番辛苦, 能吃進去一部分, 另一部分會沾到手上、臉上、頭髮上和周圍的物品上, 爸爸媽媽最好在寶寶吃完後再處理, 重要的是能讓寶寶體會到吃飯的樂趣。

女口果寶寶抓咬還只能在自己手可接觸到的範圍內“搞破壞”的話, 會爬的寶寶就可以擴大自己的“覓食圈”了。 不要阻止寶寶探索本能, 當然, 媽媽們也要注意周邊環境。

通過親身實踐和親身體驗得到的直接經驗是很寶貴的,

Advertisiment
相比機械記憶的間接經驗, 直接經驗更能被寶寶掌握, 並內化成個人能力的一部分。 你當然可以一邊阻止, 一邊很親切地告訴寶寶原因, 但這遠遠比不上讓寶寶親自嘗試一下來得印象深刻。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而言, 這世界是多麼神奇啊, 他們什麼都想知道。 他們觀察、他們嘗試、他們比較, 在探索中自得其樂。 他們東摸摸、西摸摸、什麼都往嘴裡塞, 到稍微大一點了, 就開始弄壞玩具, 撕壞東西, 會到處爬爬、扔東西。 每一次“親身嘗試”, 都會有所獲得, 寶寶每次去探索的東西, 都是他們眼下最感興趣的東西, 從實踐中認知感興趣的東西, 對寶寶來說是件很愉快的事情。 即便遇到一些困難, 他們也不會在意, 會自己想辦法去克服。 在這種過程中自信心和能力得到加強,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自娛自樂”。這都是由於好奇心的驅使。

是要培養一個充滿創意和想像力的寶寶,還是要一個呆呆的、懶惰的寶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引導,是否能夠提供一個讓寶寶探索認識世界的環境。爸爸媽媽們不要太過保護,也不要缺乏耐心。

如果當寶寶一遇到困難,家長就上前干涉,替寶寶克服,久而久之,寶寶就變得越來越依賴家長,面對挫折條件反射地要找媽媽;寶寶也不會“自娛自樂”,無法自己給自己強化、自己給自己稱讚,即便做成了什麼事情,一定要別人稱讚才能得到快樂。加上因為家長的太過保護,缺乏探索的寶寶無法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無從建立。

如果家長不用心學習,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會在不知不覺中誤導和阻礙孩子的發展,這就是說,我們可能會因為身為父母,本能地充滿愛心,卻因某方面知識的匱乏而不具備愛的能力,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所以,只有通過學習,去瞭解和掌握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使我們的付出更加有效。

在這種過程中自信心和能力得到加強,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自娛自樂”。這都是由於好奇心的驅使。

是要培養一個充滿創意和想像力的寶寶,還是要一個呆呆的、懶惰的寶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引導,是否能夠提供一個讓寶寶探索認識世界的環境。爸爸媽媽們不要太過保護,也不要缺乏耐心。

如果當寶寶一遇到困難,家長就上前干涉,替寶寶克服,久而久之,寶寶就變得越來越依賴家長,面對挫折條件反射地要找媽媽;寶寶也不會“自娛自樂”,無法自己給自己強化、自己給自己稱讚,即便做成了什麼事情,一定要別人稱讚才能得到快樂。加上因為家長的太過保護,缺乏探索的寶寶無法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無從建立。

如果家長不用心學習,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會在不知不覺中誤導和阻礙孩子的發展,這就是說,我們可能會因為身為父母,本能地充滿愛心,卻因某方面知識的匱乏而不具備愛的能力,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所以,只有通過學習,去瞭解和掌握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使我們的付出更加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