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七坐八爬”, 可見我們早已注意到坐和爬是寶寶發育的重要里程碑。 父母一般都會格外重視“爬行”, 因為這是寶寶動作發展的一大步, 所以在寶寶學爬之後, 就特別留意整體居家環境的安全。
然而, 偶爾也會發現寶寶跳過爬行階段、直接嘗試站立走路的情形,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對寶寶日後的動作發展或身體發育有影響嗎?
5大因素影響爬行
爬行屬於人體控制運動的本能發展, 當寶寶的腦部發育到達一定程度, 周邊神經系統連結也達到階段性需要, 腦神經及肌肉協調都足夠成熟, 又沒有外力限制的時候,
Advertisiment
而影響寶寶爬行的因素大致可以分成內、外兩個方面。
3大內在因素
神經細胞功能正常
1、如果腦細胞出現缺損, 例如腦性麻痹, 或者肌肉張力有異常, 例如唐氏症, 那麼寶寶要正常爬行就比較困難。
2、當寶寶的身體發育和動作協調發展到達一定程度, 在相互合作下才能出現爬行。
3、如果是活潑好動的寶寶, 學習爬行走路的意願就比較強烈。 而較胖的寶寶可能因為身體的負擔太重, 所以顯得有些裹足不前。
2大內在因素
環境
即使寶寶準備好了要爬, 但是照顧者經常給予活動空間的限制, 例如經常坐學步車、被抱著或背著等, 因此寶寶體驗爬行的樂趣就被剝奪啦。
教養
指的是父母親或照顧者的觀念,
Advertisiment
寶寶爬行2大疑問
Question1 略過爬行正常嗎?
的確有少數寶寶幾乎完全沒有爬行就學會走路, 到目前為止, 並沒有任何正式的醫學研究可以證明, 不爬的寶寶會對日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只要以後的發展(例如走路)都正常, 父母就無需擔憂。
Question2 多爬有積極作用嗎?
寶寶爬行最好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下自然發展, 至於傳說中的“多爬或者多抬頭會幫助腦部發育”, 其實並沒有科學根據。
“爬”對孩子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我們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在實現孩子“爬”這個培育目的時最好使孩子處於自覺、主動實現協調訓練的角色中。
Advertisiment
對待正常健康的孩子應該更多的關注大協調的訓練, 那就是把被動變為主動, 讓孩子通過爬的外在表現形式, 來完成一個整體邏輯思維的編織建構過程, 也就是從孩子個體自身出發, 主動地通過爬來完成一個或者一組資訊採集過程,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協調和心理健康。
對於跨越了“爬”這個階段而直接想學走的寶寶, 父母們也不要擔心, 順其自然就好了。 爬一般是寶寶6~7個月時喜歡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