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為何如此摳門?


寶寶到了2歲多, 忽然變得摳門起來, 什麼東西都說是“我的”“不給你”, 媽媽心裡嘀咕:真不知道這孩子性格隨誰, 難道真的是家有“小氣鬼”麼?別煩惱, 其實這是寶寶自我意識敏感期來臨了。 現象描述
寶寶的幾乎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煩惱, 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 忽然變得“很不聽話”, 大人說什麼TA都會說“不”!而且, 忽然變得很摳門, 什麼東西都會說“這是我的, 不給你吃”;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 也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 吃自己的東西, 如果家長強行把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 就會大哭不止, 搞得場面十分尷尬。
Advertisiment
部分家長這是孩子叛逆和自私的表現, 於是嚴加管教和禁止, 殊不知這樣破壞了孩子的自我意識, 不利於孩子獨立。 解讀
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一般在孩子一歲半到3歲之間出現, 因為個性差異或早或晚。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到來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強調“我的”、愛說“不”, 同時伴隨“打人”。 ? 孩子強調“我的”, 是因為TA們發現了, 我是我, 你是你, 大家是不同的。 包括說“不”, TA們通過說“不”, 來體現自我的意志。 甚至“打人”,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打”, 只是表示不同意、不喜歡的一種態度。 ? 這些行為,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獨立於他人的快樂, 體驗到自我意志表達的樂趣。 正是這種自我意識的發現, 會幫助孩子擁有自我, 成長為意志堅定而獨立的個體。
Advertisiment
誠如孫瑞雪所說“將來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們的力量是否強大, 這個強大的能力首先來源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 支招 ? 孩子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來, 拒絕將“我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時, 家長不要以為這是自私的表現, 沒必要從道德的層面對孩子進行批判和管教, 更不能責備他們, 強迫孩子分享, 或者給孩子貼上“小氣鬼”的標籤。 ? 讓孩子學會分享的前提是讓他首先體驗到擁有。 當建議孩子和別人分享玩具的時候, 要加上“他玩一會就會還給你”, 或者用別的玩具和孩子進行交換, 但要經過孩子的允許。 一般孩子5歲左右會樂於主動和別人分享。 ? 當孩子熱衷於說“不”的時候, 只是在通過語言來體驗“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Advertisiment
家長們不必過分較真, 也沒必要強調糾正,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不用和他強調分辯, 過一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會過去了。 這個時期應盡可能尊重孩子的選擇, 滿足孩子的需要, 有些孩子還樂於重複, 當你一遍一遍滿足TA的需求的時候, 自信心也就此萌發了。 ? Tips:生活中, 尤其是一些老人, 總是喜歡以此為樂趣, 作勢要吃孩子的東西, 當孩子不給的時候, 就會說“真小氣”, 孩子真的給了, 又會說“我不吃, 你吃吧”。 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困惑, 家長碰到這種情況可以解釋說“奶奶跟你鬧著玩呢, 不會吃你的。 ” 支招
? 劉德雨:描述兩歲左右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寶寶, 在英語裡有個著名的短語叫“TerribleTwo”, 即“可怕的兩歲”。 寶寶在這個階段似乎不再像之前那麼乖巧可愛,
Advertisiment
變得“蠻橫”、“小氣”了。 但家長可千萬別這樣給孩子貼標籤, 事實上, 這是寶寶在成長的表現。 ? 兩歲左右的孩子終於具備了完整的自我意識, 作為一個人第一次真正地意識到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 ta最想做的就是——體驗, 這時候寶寶對自主的意識和自我的物權都非常敏感, 通過強調自身的權利來體驗作為個體所具有的力量。 而身為家長的您, 需要和寶寶一起成長——開始尊重寶寶的自主權與物權。 例如, 如果寶寶不願意將自己的某個玩具和別的小朋友分享時, 千萬不要強迫ta。 否則寶寶會認為“物權”是不存在的, 當ta去搶別的寶寶的玩具時, 一定會不得手誓不甘休。 ? 而適當的管教仍然是必要的,
Advertisiment
尊重不等於放縱。 而為了平衡尊重與管教, 您跟寶寶對話時一定要堅守原則並注意方法。 例如, 給寶寶提供選擇時, 所有的選項一定是您都可以接受的“真選擇”。 比如您決定寶寶今晚一定要洗澡, 就不要問“今晚洗澡好不好”, 這對寶寶而言, ta的選擇權並沒有得到尊重, 作為替代, 您可以問:“今晚吃飯前洗澡還是吃飯後洗澡呀?”另外, 在您決定不給寶寶選擇權的事情上一定要恪守原則, 不要因為寶寶的哭鬧而改變決定, 但同時需要接納寶寶的感受, 對寶寶表示理解ta的哭鬧的情緒, 並給一個愛的抱抱吧。 ? 總之, 只要堅持原則、保持尊重、具備耐心, 不久就會看到您的寶寶跨過“可怕的兩歲”(TerribleTwo), 來到“美妙的三歲”(WonderfulThree)。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