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是發育良好的孩子最基本的大腦生理狀態。 在嬰幼兒期, 寶寶的大腦發展特別快, 大腦學習資訊依賴於身體一感覺器官的輸入, 學習後的大腦則發揮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 因為大腦、身體、感官的神經系統非常複雜, 所以需要統合, 這就是感覺統合。
在人類遺傳基因中, 都有感覺統合的基本能力, 每個寶寶生下來, 就擁有此能力, 但是這種本能必須在嬰幼兒時期和環境的互動中, 在大腦中身體不斷地順應反應下才能高度健全地發展。 沒有感覺統合, 大腦和身體都無法發展。 人類從嬰幼兒時代到老年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Advertisiment
這一觀點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在1969年首先提出 。 他在研究中發現3-12歲的兒童中有10%-30%出現有多動、緊張、膽小、退縮、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 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 而這不是教育問題, 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所造成。
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有四大原因:
1、母體情胎因素
由於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 一些媽媽們在懷孕時就缺乏足夠的休息。 工作、學習、生活的忙碌、焦慮、運動不夠等都會影響胎位的變動, 進而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健康。
Advertisiment
2、早期環境因素
人類在母體子宮內胎位變動的過程中, 觸覺、前庭平衡等能力就已經逐漸發展。 出生後, 這兩種感覺和視、聽、味等感官不斷相互影響, 相互聯繫。 進入大腦的感覺刺激資訊, 在中樞神經形成有效的組合, 進行“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促使感覺神經的“交通”不致中斷, 所有的學習和動作才能順利進行。 但如果有下列這些現象, 比如剖腹產;寶寶出生過程中顱腦損傷;在嬰兒期, 特別是七、八、九三個月期間內抱得多爬得少;嬰幼兒期腦外傷;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日常生活中缺少刺激;運動少以及寶寶的平衡和協調能力沒得到鍛煉發展等等,
Advertisiment
3、獨生子女因素
初生寶寶對外界事物的瞭解和認識, 最主要的是透過視聽、嗅、味、觸的感官來獲得的。 以住孩子們無論是接受資訊, 講話還是日常生活能力, 習慣等大多是在兄弟姐妹群中或鄰居夥伴中學會的, 特別是平等、輪流分享、動嘴、動手、動腳等能力及合群性, 人際的能力等都是在與夥伴的交往中學習的。 現代社會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 兄弟姐妹的減少, 使寶寶在零到四歲間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就可能造成感覺統合的失調。
4、寶寶前庭平衡不佳
當人們在運動時,
Advertisiment
摘自《媽咪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