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將家中的寶貝當成公主來寵, 含在嘴裡怕化了, 捧在手心怕碎了。 只要寶寶有一點點小小委屈就非常的著急, 這樣寵著孩子會把孩子變成一個熊孩子。
被放大的焦慮
八月一個人玩耍時, 手指不知怎麼蹭破了一點兒皮。 一整天了, 他沒有因為這個“小傷”而哭鬧, 大人也沒有注意。 晚上媽媽下班看到八月手上的傷, 大驚失色:“唉呀!寶寶的手怎麼受傷了?疼嗎?怎麼弄的呀?這麼大一個口子……”伴隨著媽媽一陣焦慮的詢問, 之前還像個沒事兒人一樣的八月, 突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直到晚上睡覺時,
Advertisiment
寶寶身心尚未發育成熟, 沒有能力判斷某些事情的嚴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對於小磕小碰, 他們更是搞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 也就是說, 如果父母情緒反應過度, 孩子必然會被父母的焦慮影響, 或者是被父母的表現嚇住, 進而覺得自己遇到了天大的事情。 就拿八月來說, 他沒有能力去分辨究竟發生了什麼, 媽媽為什麼這樣, 而只會感覺到媽媽的情緒是什麼樣的, 於是, 他會覺得媽媽有這樣的表現就是出大事了。 所以, 他的哭鬧實際上是在反應成人的反應。
成人的焦慮從何而來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也都經歷過無數的磕碰,
Advertisiment
過度關注:現在很典型的“四二一家庭”中, 最容易出現的狀況是:由於過度關注孩子而對小磕小碰過於在意。 這種情況導致的擔心並不是真正的擔心, 而是因為父母或者養育者的注意力沒有別的地方可放, 造成的過度關注, 不是孩子需要, 而是父母的需要。
知識儲備不足:有些父母醫學方面知識儲備不足, 面對孩子受傷, 無法對事情做理性判斷, 內心沒底就會焦慮, 這種焦慮也自然而然地傳遞給了孩子。
個性主導:有些父母比較缺乏安全感, 凡事容易往消極負面的方向想, 性格敏感, 特別害怕孩子受傷, 對小事容易放大。 他們遇到事情不是想著去解決, 而是想著有多麼恐怖。
Advertisiment
不渲染焦慮不等於忽略
與別人家不同, 劉流每次看見兒子小寶摔倒後, 就躲得遠遠的, 假裝沒看見。 她認為這是讓孩子變得堅強的方式。
這個方法看似有效, 兒子每次摔倒後, 都自己起來, 不哭不鬧。 可奇怪的是, 孩子當時沒說, 卻總能在事後抓住某個時機來“撒嬌”。
比如, 媽媽拉著他的手, 他會說:“媽媽剛剛拉我的時候弄疼我了。 ”接下來, 任由媽媽怎麼解釋都沒用, 還會趁機嚎啕大哭。
像劉流一樣, 有些父母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 既然過分關注會傳遞給孩子焦慮, 那麼讓孩子自己面對和體驗也許是可行的方式。 其實不然, 缺少幫助與關注, 被“冷處理”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乖乖網溫馨提示:
在磕碰中長大是每個孩子都逃不了的必修課。 如果不是很嚴重, 孩子會逐漸在過程中明白什麼情況會受傷、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受傷。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才能認識和發展出自我保護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Advertisiment
放下焦慮, 理性關注
劉婷帶女兒甜甜野炊時, 甜甜的手指不小心被樹枝蹭破了點皮, 但是沒有流血。 小傢伙舉著破了一點兒皮的手指, 瞪著圓溜溜的眼睛看著, 好像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似的。 劉婷一看女兒受傷了, 心裡一緊:“天呐, 甜甜的手劃破了, 野外這麼多細菌, 要是傷口感染了怎麼辦!”她剛要張口說話, 心裡有一個聲音提醒自己:“可別嚇到孩子了。 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到山上玩, 摔跤磕碰都是常事, 這點小傷不算什麼的。 ”在通過自己以往的經驗常識, 反復理性地判斷了甜甜的傷不嚴重後, 劉婷的焦慮逐漸減輕了, 於是她平靜地問甜甜:“寶寶疼嗎?”甜甜看了看媽媽關切的眼睛, 然後說:“有一點疼, 媽媽吹吹就不疼了。”於是劉婷拉起甜甜的小手放在嘴邊關心地吹了吹。孩子情緒比較穩定之後,劉婷給孩子的傷口做了一些簡單的處理。實際上,沒過多久,甜甜的手就沒事了。
理性關注的4個方法
理性判斷。父母要能對整個事情有理性的判斷,學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一些獲取資訊的途徑,通過這些手段判斷孩子的傷是否嚴重,這樣的局面自己是否能把握,做到心中有數。
調整情緒。當父母做到心中有數的時候,就不會緊張,也不會把緊張的情緒傳遞給孩子。此時他們就會用比較平靜的心態面對孩子,更加清晰地看見孩子的需求。調整好心態之後,父母就需要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關注。比如,你可以平靜地問孩子:“寶寶疼嗎?”而不是急躁地說:“天呐,這麼大一個口子,你疼嗎?”或者抱怨地問:“怎麼這麼不小心呀?哪兒磕破的呀?”
對傷口進行必要的處理。對於一些小磕小碰,如果不需要去醫院的話,父母可以針對相應的情況,對孩子的傷口進行一些簡單的處理,也可以帶孩子到醫院處理。但切記不可盲目焦慮。
和孩子一起面對。過度地渲染焦慮是一種情緒化的關注,和對受挫的孩子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一樣,這些做法都不適應孩子的成長需求。如果你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能通過孩子理解的方式傳遞出安全感和力量,陪伴他一起面對這些磕磕碰碰,給他需要的説明,孩子自然會變得平靜而堅強。
媽媽吹吹就不疼了。”於是劉婷拉起甜甜的小手放在嘴邊關心地吹了吹。孩子情緒比較穩定之後,劉婷給孩子的傷口做了一些簡單的處理。實際上,沒過多久,甜甜的手就沒事了。理性關注的4個方法
理性判斷。父母要能對整個事情有理性的判斷,學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一些獲取資訊的途徑,通過這些手段判斷孩子的傷是否嚴重,這樣的局面自己是否能把握,做到心中有數。
調整情緒。當父母做到心中有數的時候,就不會緊張,也不會把緊張的情緒傳遞給孩子。此時他們就會用比較平靜的心態面對孩子,更加清晰地看見孩子的需求。調整好心態之後,父母就需要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關注。比如,你可以平靜地問孩子:“寶寶疼嗎?”而不是急躁地說:“天呐,這麼大一個口子,你疼嗎?”或者抱怨地問:“怎麼這麼不小心呀?哪兒磕破的呀?”
對傷口進行必要的處理。對於一些小磕小碰,如果不需要去醫院的話,父母可以針對相應的情況,對孩子的傷口進行一些簡單的處理,也可以帶孩子到醫院處理。但切記不可盲目焦慮。
和孩子一起面對。過度地渲染焦慮是一種情緒化的關注,和對受挫的孩子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一樣,這些做法都不適應孩子的成長需求。如果你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能通過孩子理解的方式傳遞出安全感和力量,陪伴他一起面對這些磕磕碰碰,給他需要的説明,孩子自然會變得平靜而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