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爭搶別盲目制止 經歷過才懂得分享

不知家長有沒有發現, 寶寶2歲開始與同伴玩耍的時候, 出現與別人搶玩具的行為, 爸媽都會馬上出面組織, 但是育兒專家覺得, 爭搶玩具其實也是讓孩子學習的一個機會, 能鍛煉孩子的與人交往, 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 所以爭搶也是寶寶遊戲的一部分。

同伴關係對於小孩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特別是到了2歲左右, 你會發現孩子很容易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搶”的行為, 這對他們來說更多是遊戲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爭搶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受欺負,

Advertisiment
其實正是在這樣的行為中, 孩子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交往模式, 最終獲得更多的社會交往技巧, 並因此變得更富有團隊觀念。

 
正反案例大PK

正反案例大PK

樂觀派:“被欺負沒關係”

“吃虧是福嘛。 孩子被欺負了, 我一般只會事後幫他做思想工作, 不會出手相助的。 ”網友“心路歷程”說, “大人幫小孩子, 大人很沒有形象可言。 持同樣觀點的, 還有家長寶媽。 她認為, 以成人的強勢來幫助自己的孩子, 會讓孩子有依賴性, 從而把大人當做危險的保護傘。

“小時候, 我也欺負過別人, 也被別人欺負過。 算是扯平了!哈哈”某爸爸說, 他對孩子之間的打鬧一事, 看得很平常。 以前自己還小的時候經常與玩伴的打鬧, 現在反而覺得某些小孩太“安分”。

憂心派:見不得孩子吃“眼前虧”

Advertisiment

另一方面, 也有不少家長持完全相反觀點。 “我的兒子也3歲, 很乖。 別人要是打他, 他就白挨打了, 我能不幫嗎!” 玲玲家長說。

“如果是平白無故地欺負, 我肯定受不了。 孩子老是受同齡人欺負, 也會有心理陰影的。 ”家長吳小姐認為, 不能讓孩子吃“眼前虧”。 這種情況下, 她會適當地責駡一下欺負人的小孩, 讓他知道錯的同時也能給自己的孩子一些安慰。

專家觀點:

1、經歷爭搶才會懂得分享

現代的“421”家庭結構, 使得大人們有點過分“寶貝”家中的小孩, 這樣小孩很容易形成隨心所欲的“自我中心”心理定勢。 “你吃吧, 媽媽不吃”家長一味地為孩子著想, 主動給孩子最好的, 使得孩子非常缺乏分享和爭搶的機會。

正是因為沒有爭搶的經歷,

Advertisiment
孩子便難以形成分享的意識。 沒有捍衛過自己所有權的經歷, 也就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受。 只有擁有爭搶和分享體驗, 孩子才能逐漸體會到堅持和放棄, 遺憾和滿足, 才能積累到自主自決的經驗。

 
經歷爭搶才會懂得分享

2、獲得認知、解決問題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之間因為一個玩具出現爭搶行為, 一旁的家長總是很及時地勸阻:“寶寶乖, 讓對方先玩”另一方的家長回應“寶寶快說謝謝”孩子之間的矛盾就被雙方父母解決了。 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自行解決, 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也不懂得自己處理。

爭搶、推搡作為孩子遊戲中的一部分, 在與其他小朋友不斷地交往接觸中, 他會慢慢地獲得認知,

Advertisiment
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並且主動地不斷調整自己和他人的交往模式, 最終找到適合的方式融入小團體生活。 缺乏爭搶經驗, 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教育缺失。

給家長的兩個建議:

1、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平時若帶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 家長不妨站在不遠處關注孩子的行為, 確保他的活動安全。 如果孩子在玩耍中, 使用一些危險物品進行打鬥, 或是可能做出傷害行為時, 家長就應立即出面制止。

如果只是一些小爭執或者推搡, 不存在危險的情況下, 家長可以“靜觀其變”,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應對、解決。

2、爭搶遊戲的角色扮演

除了和小朋友之間的爭搶, 家長還可以主動在家裡通過遊戲來培養孩子的這種意識。

Advertisiment
家長在這個“搶東西”的遊戲中, 家長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小編認為, 家長不妨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來扮演不同的角色。

孩子性格不同, 對待方式也不同

面對柔弱孩子, 家長演弱者

如果你家寶寶比較內向, 在幼稚園玩玩具經常是“被搶”的一方, 那麼家長在遊戲中則應扮演弱勢一方, 讓孩子在爭搶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力量, 在爭搶到手的成就感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 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要注意的是, 家長並不是一味地讓孩子“贏”, 最好是偶然強勢一下贏他幾次, 讓孩子能夠明白爭搶東西的較量過程中, 可能有成功, 也可能有失敗。 孩子在輸贏的過程中增強抗挫折能力, 那麼即使在真實生活場景中遇到情況, 也能不屈不饒地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並坦然地接受失敗的鬥爭結果。

 
不同方法應對不同性格

面對強橫孩子,家長演強者

面對自己強橫、外向的孩子,家長就應該要轉換角色了。家長不妨多扮演一下強勢夥伴的角色,讓孩子多輸幾次,這不僅有助於打消他的“囂張氣焰”,而且能讓他體驗到被搶的滋味,從而學會換位思考理解“被搶人”的感受。家長也要適當地讓他們贏幾次,有助於維持他的心理平衡,不然其他小朋友就很容易“遭殃”,要承受強勢寶寶的怨氣了。

爭搶行為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家長要持積極的態度加以正確的引導。家長在爭搶遊戲的過程中如果角色扮演得好,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受挫能力,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

並坦然地接受失敗的鬥爭結果。

 
不同方法應對不同性格

面對強橫孩子,家長演強者

面對自己強橫、外向的孩子,家長就應該要轉換角色了。家長不妨多扮演一下強勢夥伴的角色,讓孩子多輸幾次,這不僅有助於打消他的“囂張氣焰”,而且能讓他體驗到被搶的滋味,從而學會換位思考理解“被搶人”的感受。家長也要適當地讓他們贏幾次,有助於維持他的心理平衡,不然其他小朋友就很容易“遭殃”,要承受強勢寶寶的怨氣了。

爭搶行為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家長要持積極的態度加以正確的引導。家長在爭搶遊戲的過程中如果角色扮演得好,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受挫能力,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