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犯錯,與其批評不如跟ta說這些話!句句精妙

這是很多家長告訴過我“他們的處理方式”, 如果這些選項裡沒有適合你的, 那麼恭喜你, 可能你更趨近於最恰當的處理方法。 暫且不說選項中這些做法是對是錯, 最大的問題是, 這些方式都沒有引導孩子自己思考, 和最終知道應該怎樣做才對。 所以, 當孩子犯錯了, 父母不妨這樣跟孩子說:

對於不會說話的小寶寶

用表情和動作告訴ta“做錯了”

和小寶寶溝通, 你的表情和動作更能讓ta理解, 遠比嘮叨、批評ta有用的多。 小寶寶在能夠理解大人說話之前, 喜歡“察言觀色”, 媽媽皺下眉頭、爸爸瞪個眼睛, 或者搖搖頭、擺擺手,

Advertisiment
寶寶立馬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這樣做不對”“爸爸媽媽不喜歡我這樣做”……然後, 你只需要當著寶寶的面, 再演示一遍正確的就好了, 這個時候是寶寶學習和模仿的最佳時機。

對於會表達的寶寶

跟ta說這7句話就對了

對於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寶寶, 當ta犯了錯, 比如彤彤, 1歲8個月, 早上把一杯熱牛奶倒進了花盆, 剛好被媽媽逮了個正著。 媽媽可以這樣說:

1嗨寶貝, 發生了什麼事情?

人在遇到嚴重問題時的第一反應、脫口而出的話或行為, 往往是不夠理智的。 當看到寶寶用熱牛奶澆花, 這花必然是死定了, 我們可能會這樣判斷孩子的行為:“ta是故意要弄死花”“ta在破壞東西”“ta在浪費食物”……在憤怒情緒的驅使下很可能會大吼孩子,

Advertisiment
甚至會打屁股。 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而不是抓住孩子的錯誤行為, 劈頭蓋臉一頓數落。 媽媽問:“嗨寶貝, 發生了什麼事情”, 寶寶說:“我想讓花長得更好”。

2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父母常犯的錯誤就是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孩子, 那是因為我們不夠瞭解寶寶的思維方式。 寶寶的思維很單純、很直接。 如果我們這樣理解:“這怎麼可能讓花兒長得更好, 這是個愚蠢的想法”就錯了!給了孩子說話的機會, 就要耐心聽聽ta的解釋, 而不是急於說教或糾正孩子的錯誤。 媽媽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寶寶說:“爸爸說每天早上喝溫牛奶, 身體棒棒”。

3我有不同的想法, 你想聽聽嗎?

顯然, 寶寶做錯了事, 我們是需要去糾正ta的, 但一定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Advertisiment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你就該聽我的”這是最錯誤的想法!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寶寶“自願”“有興趣”聽聽我們怎麼說。 媽媽問:“我有不同的想法, 你想聽聽嗎?”寶寶會很樂意專注的聽媽媽繼續說下去。 接下來, 我們需要用最簡單的語言, 傳遞給寶寶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比如跟寶寶說說植物需要什麼樣的營養才長得好。

4你覺得怎麼樣呢?

父母光說完了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還不夠, 因為這時候孩子聽完了你說的一堆話可能會有些想法想要表達。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在呵護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而不是簡單的“我說、你聽”讓寶寶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

Advertisiment
媽媽問:“你覺得怎麼樣呢?”, 寶寶可能會同意大人的說法, 也可能會有自己的意見, 都沒關係。 如果寶寶同意大人的說法, 比如也覺得植物不需要牛奶了, 就可以直接進入下一步;如果寶寶有自己的想法, 再聽完寶寶的想法後, 可以回到上一步, 再來一遍引導和解釋工作, 別嫌煩。

5你覺得可以怎樣做呢?

寶寶的腦洞是我們想像不到了, 問了這句話後, 寶寶可能會說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想法, 也許有對的, 也許有很多不合理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津津有味的聽ta說完, 這個環節就是多聽、少說。 一定要控制住你想要糾正ta的衝動!

6我們一起來想想後果會怎樣吧?

聽完之後, 既不對寶寶錯誤的想法做批判, 也不直接肯定寶寶正確的想法,

Advertisiment
而是和寶寶一起把ta的想法可能產生的後果一一對應起來, 讓寶寶自己去發現, 什麼可行, 什麼不可信。 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 但是要避免說教, 只要把做法和後果講清楚就好, 只做敘述, 不做評判, 等待寶寶自己慢慢的去體會和找到最恰當的做法, 要相信寶寶的判斷力。

7所以最後, 你選擇怎麼做呢?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之前做了那麼多引導和鋪墊工作, 都是為了這一步。 不從大人的嘴裡說出該怎麼做, 而是讓寶寶自己選擇該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 如果他瞭解後果, 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 即便不是最恰當的做法, 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和接納, 並且陪寶寶一起等待結果, 自然後果的教訓寶寶的印象會更深刻。比如,講了一堆,孩子還是覺得給花兒澆熱牛奶會長得更好,那就這麼做,過兩天花兒枯萎了,孩子會一輩子記住“不能給花兒澆牛奶”!

彤彤給花兒澆熱牛奶,只是個抛磚引玉的例子,生活中所有寶寶犯的錯,只要是在相對安全的條件下,都可以用這種思路去引導和解決,目的在於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促進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意識,和最終自己承擔後果的擔當!

寶寶犯的每一個錯,都是財富

別怕孩子犯錯,別把孩子遇到挫折,也別怕孩子可能會受到一些打擊……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經驗積累,這些寶寶切身體會過的、實實在在的經驗,都會避免寶寶未來再犯類似的錯誤,未來走得也會更加順暢。小時候不犯點小錯,長大了可能就會犯下彌天大錯。

越及時處理,效果越好

孩子犯錯的最短時間內開始跟孩子說這些話,孩子的印象最深刻,效果最好。如果事後一段時間再做,孩子很可能忘記剛才發生了什麼,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知道大人想要說什麼。不少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相等孩子大一點再說。實際上往往是大人低估了寶寶,即使是小寶寶,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所以,寶寶犯錯要及時引導、糾正,不能遷就、妥協、甚至姑息。

編後語:

最近總有媽媽說我寫的文章“站著說話不腰疼”。理論容易懂,但實際生活中很難做到。就像今天這篇,一定有媽媽要說,孩子惹人煩的時候,媽媽根本不可能控制情緒,怎麼可能做到不責駡?

但是媽媽們,生孩子再疼也算是容易的。養孩子,尤其是養好孩子,才是一件最辛苦的事!為了孩子的成長,有時就需要付出額外的耐心,學習更科學的育兒方式,即便很難做到,也需要我們去努力嘗試。即便這需要改掉一些你幾十年的習慣,但為了孩子,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自然後果的教訓寶寶的印象會更深刻。比如,講了一堆,孩子還是覺得給花兒澆熱牛奶會長得更好,那就這麼做,過兩天花兒枯萎了,孩子會一輩子記住“不能給花兒澆牛奶”!

彤彤給花兒澆熱牛奶,只是個抛磚引玉的例子,生活中所有寶寶犯的錯,只要是在相對安全的條件下,都可以用這種思路去引導和解決,目的在於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促進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意識,和最終自己承擔後果的擔當!

寶寶犯的每一個錯,都是財富

別怕孩子犯錯,別把孩子遇到挫折,也別怕孩子可能會受到一些打擊……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經驗積累,這些寶寶切身體會過的、實實在在的經驗,都會避免寶寶未來再犯類似的錯誤,未來走得也會更加順暢。小時候不犯點小錯,長大了可能就會犯下彌天大錯。

越及時處理,效果越好

孩子犯錯的最短時間內開始跟孩子說這些話,孩子的印象最深刻,效果最好。如果事後一段時間再做,孩子很可能忘記剛才發生了什麼,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知道大人想要說什麼。不少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相等孩子大一點再說。實際上往往是大人低估了寶寶,即使是小寶寶,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所以,寶寶犯錯要及時引導、糾正,不能遷就、妥協、甚至姑息。

編後語:

最近總有媽媽說我寫的文章“站著說話不腰疼”。理論容易懂,但實際生活中很難做到。就像今天這篇,一定有媽媽要說,孩子惹人煩的時候,媽媽根本不可能控制情緒,怎麼可能做到不責駡?

但是媽媽們,生孩子再疼也算是容易的。養孩子,尤其是養好孩子,才是一件最辛苦的事!為了孩子的成長,有時就需要付出額外的耐心,學習更科學的育兒方式,即便很難做到,也需要我們去努力嘗試。即便這需要改掉一些你幾十年的習慣,但為了孩子,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