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個遊戲很重要。 不僅如此, 它還是我們生命中幾個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熟悉我的讀者也許還記得, 前幾篇文章中我提到過, 孩子的遊戲不是簡單的遊戲, 而是一項非常嚴肅認真的活動。 事實上, 孩子的“遊戲”好比成年人現實中的“工作”。 那麼, 有趣的問題出現了:生命中第一個遊戲是什麼?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活動嗎?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生命中第一個遊戲是什麼?佛洛德是第一個給予兒童遊戲科學關注的人, 他觀察過自己18個月大的侄子。 在佛洛德的描述中, 這個孩子喜歡玩繞著線的小木塊,
Advertisiment
佛洛德解讀了這個遊戲。 他認為, 孩子的母親長時間外出工作, 不能陪在孩子身邊, 孩子對母親的缺席自然感到難過。 而且, 孩子還有一種“再也見不到母親”的擔心。 在佛洛德看來,
Advertisiment
我很贊同這個解讀, 但我覺得這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遊戲。 佛洛德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但作為自己研究領域的先行者, 他卻無法發現其中隱含的全部深意。 我們作為他的追隨者, 經過幾代的研究才發現, 他觀察到的現象遠比他的解讀複雜得多(雖然他的解釋也從未簡單過)。
其實, 佛洛德所說的遊戲出現在很多其他遊戲之後。 它們在結構上具有相似性, 但細微的含義卻差別較大。
Advertisiment
專家解析:生命中的第一個遊戲
好, 那麼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遊戲是什麼呢?我們必須回到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天看一下。 許多母親和觀察者發現, 餵奶後, 很多嬰兒會玩一會兒乳☆禁☆頭, 摸一摸, 或者聚精會神的看一會兒。 這是一個真正的遊戲嗎?是的, 但它更像一種持續的探究, 一種接觸的方式, 去瞭解“這是什麼?”“這麼多滿足和快樂從哪裡來的?”於是, 成長的進程中, 嬰兒一個認真的行為對應了一個重要的成果。 另外, 持續地觀察發現, 幾周後, 嬰兒花在這種活動上的時間會更長,
Advertisiment
有一點需要注意:出生後幾個月的時間, 嬰兒其實意識不到自己和母親是兩個人, 他也意識不到外在的世界。 他的行為處於無意識, 也不瞭解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意義。 所以, 把這麼小的孩子做的事稱作遊戲有點奇怪, 當然, 我只能說它“類似遊戲”。 真正的遊戲出現在接下來的幾個月, 也就是8~9個月, 嬰兒開始“用四隻腳走路”的時候。
Advertisiment
8~9個月時, 孩子習慣了奶嘴。 此時, 遊戲變成了“把奶嘴丟出去, 然後撿回來”。 當然了, 這種遊戲在一天中分成無數個“小節”重複多次。 有時候奶嘴掉到傢俱下面, 而孩子又被床邊的護欄擋住, 奶嘴就回不來了。 他們接下來的行為很值得我們探究, 嬰兒們開始哭喊, 我們發現他們哭喊不光是因為想把奶嘴拿回來, 或者因為自己做不到而難過, 他們是真的被嚇到了。 相反, 如果奶嘴很容易就拿回來, 遊戲會一直重複,不斷繼續下去,就像佛洛德觀察到的一樣。
遊戲對孩子的心理意義現在,讓我們深入其中,理解一下遊戲在不同階段的心理意義。
我們從一個基本觀點開始,小嬰兒區分不了身體的內外,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哪些屬於身體,哪些是外來物。在早期的困惑中,奶嘴正好扮演一個“居中”的角色。它顯然不屬於身體,但卻讓嬰兒很熟悉。同時,奶嘴放在嘴裡很舒服,小嬰兒的嘴是身上最敏感的器官,所以,奶嘴似乎也成了嬰兒身體的一部分。“丟和撿”的遊戲是一種將自己投到外在世界,並再次發現自己的過程。如此一來,頻繁地穿梭於兩個對立的世界,小嬰兒逐漸就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外在世界的邊界。
但是,幾個星期以後,嬰兒的行為產生了變化。他開始使勁丟奶嘴,甚至有點生氣的樣子。同時,他也不準備馬上把奶嘴撿回來。這個時刻就很接近佛洛德提到的遊戲階段了,因為現在“奶嘴”開始代表“母親”。但是,和佛洛德的侄子不同,此時嬰兒的行為表達的是對母親的拒絕: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拒絕母親,把自己解放出來。
專家解讀
這裡我強調一下:家長總是忘了(或不想承認)嬰兒也需要自由、獨處的時光。嬰兒天真無邪,但也很自私:需要時,母親必須時刻在身邊;不需要時,又想讓母親給他們自由。但照顧者們很少給嬰兒自由,嬰兒也渴望自由。
接下來的遊戲中,表現出了更複雜的心理狀況:此刻,嬰兒才開始對“撿不回奶嘴”感到了害怕。因為在“丟奶嘴”的遊戲中,他不僅拒絕母親,還想在更多細節上控制母親,於是,他用象徵的方式滿足了願望,隨自己所願“拒絕她或擁有她”。但這種“撿不回奶嘴”,也就是“無法讓母親回來”時產生的恐懼,卻是在害怕母親的報復,擔心母親用“永遠不回來”報復他。
但是,遊戲的發展並沒有結束,隨著另一個階段的到來,更多地進入了遊戲。孩子把奶嘴丟出去,然後盼望著別人從地上撿起來還給他。奶嘴起初代表了他的身體,接下來在愛的遊戲中代表了母親,現在,奶嘴變成了遊戲中用來交換的物體。此時的遊戲就有了互動。如果大人不把奶嘴撿回去,孩子就會哭鬧,這一刻,孩子需要的不再是奶嘴,而是一種關係。
專家的話
奶嘴的遊戲中有多麼豐富的體驗。首先,和身體相關的體驗,和外在世界的體驗,最後,是一種類似成人的體驗,孩子第一次,自願去尋找一種和他人的互動關係。著名的兒童心理分析師溫尼科特提出了“過渡性客體”理論,他認為,孩子會選擇一個客體(玩具,毯子,柔軟或溫暖的東西)作為連接自己和母親的工具。於是,客體一部分是自己,一部分是母親。我認為,在這種客體出現前,奶嘴和屬於奶嘴的遊戲早已戲劇化地呈現了類似的,但卻更複雜、更強烈的體驗。
遊戲會一直重複,不斷繼續下去,就像佛洛德觀察到的一樣。遊戲對孩子的心理意義現在,讓我們深入其中,理解一下遊戲在不同階段的心理意義。
我們從一個基本觀點開始,小嬰兒區分不了身體的內外,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哪些屬於身體,哪些是外來物。在早期的困惑中,奶嘴正好扮演一個“居中”的角色。它顯然不屬於身體,但卻讓嬰兒很熟悉。同時,奶嘴放在嘴裡很舒服,小嬰兒的嘴是身上最敏感的器官,所以,奶嘴似乎也成了嬰兒身體的一部分。“丟和撿”的遊戲是一種將自己投到外在世界,並再次發現自己的過程。如此一來,頻繁地穿梭於兩個對立的世界,小嬰兒逐漸就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外在世界的邊界。
但是,幾個星期以後,嬰兒的行為產生了變化。他開始使勁丟奶嘴,甚至有點生氣的樣子。同時,他也不準備馬上把奶嘴撿回來。這個時刻就很接近佛洛德提到的遊戲階段了,因為現在“奶嘴”開始代表“母親”。但是,和佛洛德的侄子不同,此時嬰兒的行為表達的是對母親的拒絕: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拒絕母親,把自己解放出來。
專家解讀
這裡我強調一下:家長總是忘了(或不想承認)嬰兒也需要自由、獨處的時光。嬰兒天真無邪,但也很自私:需要時,母親必須時刻在身邊;不需要時,又想讓母親給他們自由。但照顧者們很少給嬰兒自由,嬰兒也渴望自由。
接下來的遊戲中,表現出了更複雜的心理狀況:此刻,嬰兒才開始對“撿不回奶嘴”感到了害怕。因為在“丟奶嘴”的遊戲中,他不僅拒絕母親,還想在更多細節上控制母親,於是,他用象徵的方式滿足了願望,隨自己所願“拒絕她或擁有她”。但這種“撿不回奶嘴”,也就是“無法讓母親回來”時產生的恐懼,卻是在害怕母親的報復,擔心母親用“永遠不回來”報復他。
但是,遊戲的發展並沒有結束,隨著另一個階段的到來,更多地進入了遊戲。孩子把奶嘴丟出去,然後盼望著別人從地上撿起來還給他。奶嘴起初代表了他的身體,接下來在愛的遊戲中代表了母親,現在,奶嘴變成了遊戲中用來交換的物體。此時的遊戲就有了互動。如果大人不把奶嘴撿回去,孩子就會哭鬧,這一刻,孩子需要的不再是奶嘴,而是一種關係。
專家的話
奶嘴的遊戲中有多麼豐富的體驗。首先,和身體相關的體驗,和外在世界的體驗,最後,是一種類似成人的體驗,孩子第一次,自願去尋找一種和他人的互動關係。著名的兒童心理分析師溫尼科特提出了“過渡性客體”理論,他認為,孩子會選擇一個客體(玩具,毯子,柔軟或溫暖的東西)作為連接自己和母親的工具。於是,客體一部分是自己,一部分是母親。我認為,在這種客體出現前,奶嘴和屬於奶嘴的遊戲早已戲劇化地呈現了類似的,但卻更複雜、更強烈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