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生理性黃疸怎麼辦

養生之道網導讀:

寶寶生理性黃疸怎麼辦?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 寶寶會出現腹痛、發熱等症狀, 此時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就醫。 那麼寶寶生理性黃疸怎麼辦呢?

Advertisiment

對於寶寶的身體狀況, 父母們都是比較在意的, 如果寶寶出現了病症要及時治療, 那麼大家知道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怎麼辦嗎, 新生兒黃疸如何是好呢, 新生兒護理怎麼辦呢, 下面就讓我們瞭解一下吧。

新生兒黃疸有很多種,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最常見的一種了。 那麼, 你知道什麼原因導致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那麼, 小編會告訴你什麼是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病因

膽紅素生成多膽紅素生成較多

紅細胞破壞多胎兒在宮內處於低氧環境, 紅細胞代償性增多, 但壽命短, 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 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旁路膽紅素來源多

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

Advertisiment
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肝功能不成熟

膽紅素在肝細胞中的攝入能力變的差了, 蛋白質的含量出現了不足, 使膽紅素攝入的肝臟。

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 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排泄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易致膽汁淤積。

腸、肝迴圈特點

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 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且新生兒腸道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 將腸道內的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結合膽紅素, 後者又被腸壁吸收經門靜脈達肝臟。

這麼說來, 對於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呢?

Advertisiment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病原因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所決定, 胎兒出生後由於血氧分壓突然升高, 紅細胞破壞很快, 產生較多膽紅素, 而新生兒肝酶活力低, 無法清除過多的膽紅素, 因而發生黃疸。

另一方面, 新生兒黃疸多發生於母乳餵養的孩子, 因此, 母乳中的化學物質和激素是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又一原因, 但這種黃疸多為生理性黃疸, 對新生兒沒有危害, 應鼓勵母親繼續母乳餵養。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辨別方法

早期新生兒約有50%~80%可出現生理性黃疸, 但此期間有許多病理因素(包括溶血因素、感染因素、圍產因素等)可引起病理性黃疸。 因此對早期新生兒出現黃疸時, 不能只依據血膽紅素值,

Advertisiment
必須結合臨床其他因素, 作出正確的診斷。

尤其是早產兒有病理因素存在時, 血膽紅素雖低於生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 即可發生核黃疸。 相反, 對正常足月新生兒, 雖血膽紅素值超過生理正常值, 但找不到任何病理因素, 可能仍屬於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症狀

1、發熱

新生兒黃疸的時候常常會有急性膽管炎的症狀出現, 寶寶同時還會有畏寒的症狀出現。

2、腹痛

黃疸伴上腹部劇烈絞痛或疼痛者, 多見於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症或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與鈍痛;肝膿腫或肝癌也可表現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隱痛或脹痛。

3、皮膚瘙癢

黃疸伴皮膚瘙癢者多見於肝內、外膽管梗阻膽汁鬱積性黃疸,

Advertisiment
如膽總管結石、癌腫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復發性黃疸等。 部分肝細胞性黃疸者也可伴有皮膚瘙癢, 而溶血性黃疸常無皮膚瘙癢。

4、尿、糞便的顏色

梗阻性黃疸時尿色深如濃茶, 而糞便顏色可變淡, 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似陶土色。 溶血性黃疸者尿如醬油色, 糞便顏色也加深;而肝細胞性黃疸時, 尿色輕度加深, 糞便色澤呈淺黃色。

5、食欲減退、上腹飽脹、噁心與嘔吐

寶寶如果還有病毒性肝炎的話, 在黃疸出現的時候還會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長期厭油膩食物或者進食油膩食物後誘發右上腹疼痛或絞痛發作者, 多為慢性膽囊病變;老年黃疸患者伴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時應考慮系癌腫所致, 且常伴有體重呈進行性減輕, 甚至發生高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6、消化道出血

黃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時,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膽總管癌、壺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鞏膜及皮膚黃疸的色澤

根據黃疸的色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病因或種類。鞏膜皮膚黃疸呈檸檬色多提示為溶血性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時多提示為肝細胞性黃疸;呈暗黃色或黃綠色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梗阻時間愈長,黃疸呈黃綠色愈明顯。

8、皮膚其他異常

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膚有色素沉著,同時有肝掌、蜘蛛痣或頸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腹壁靜脈顯露曲張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如皮膚有瘙癢抓痕、色素沉著及眼瞼黃瘤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患者一般皮膚色澤較蒼白。

9、肝臟腫大

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時,肝臟呈輕度或中等腫大,質地軟,表面光滑,常有壓痛;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整齊或表面有小結節感多見於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臟多呈變硬縮小表現;肝臟明顯腫大或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感時,多提示為原發性肝癌。

10、脾臟腫大

黃疸伴脾臟腫大時,多見於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貧血以及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等疾病。

孩子出現黃疸是家長們非常關心的問題,但是如果不懂得判斷,就可能會導致治療延誤。下面4個細節可以幫你辨別寶寶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現的時間

生理性黃疸

一般在出生後3天左右出現,少數在生後第二天起就看到皮膚輕微發黃,或延遲到生後5天出現。以後逐漸加重,通常於黃疸出現後第2-3天最明顯。

病理性黃疸

黃疸出現早,常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如果一個新生兒生後幾小時就出現黃疸,一般最早出現的部位是鞏膜和面部,那麼提示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2、黃疸的程度

生理性黃疸

主要靠測定血清膽紅素來判定。生理性黃疸的最高值,是新生足月兒不應超過12mg%,早產兒不應超過15mg%。黃疸出現的順序是最先從鞏膜、面部、頸部然後蔓延到軀幹和四肢。

病理性黃疸

黃疸進展快,從面部逐漸波及到軀幹、四肢,如果發現新生兒手足心均被黃染,多提示其血膽紅素值超過12mg%。

判斷黃疸的簡單方法

輕度

僅僅是面部黃染。

中度

軀幹部皮膚黃染。

重度

四肢和手足心都出現黃染。

3、黃疸消退的時間

生理性黃疸

新生足月兒一般在生後7-10天黃疸消退,最遲不能超過生後2周,早產兒可延遲至生後3-4周退淨。

病理性黃疸

常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3周。如果新生兒生後2周仍有黃疸,無論血清膽紅素是多少均提示是異常情況,家長最好帶其到醫院作必要的檢查,以便找出引起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檢查

1、膽紅素檢測

是新生兒黃疸診斷的重要指標,可採取靜脈血或微量血方法測定血清膽紅素濃度(TSB)。

經皮測膽紅素儀為無創的檢測方法,操作便捷,經皮膽紅素值(TcB)與微量血膽紅素值相關性良好,由於此法受測定部位皮膚厚薄與膚色的影響,可能會誤導黃疸情況,可作為篩查用,一旦達到一定的界限值,需檢測血清血膽紅素。

2、其他輔助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有核紅細胞在新生兒黃疸時必須常規檢查,有助於新生兒溶血病的篩查。有溶血病時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減低,網織紅細胞增多。

(2)新生兒溶血病

血型包括父、母及新生兒的血型(ABO和Rh系統),特別是可疑新生兒溶血病時,非常重要。必要時進一步作血清特異型抗體檢查以助確診。

(3)紅細胞脆性試驗

紅細胞脆性試驗懷疑黃疸由於溶血引起,但又排除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做本試驗。若脆性增高,考慮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等。若脆性降低,可見於地中海貧血等血紅蛋白病。

(4)高鐵血紅蛋白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正常>75%,G-6PD缺陷者此值減低,須進一步查G-6PD活性測定,以明確診斷。

(5)血、尿、腦脊液培養

血、尿、腦脊液培養,血清特異性抗體,C反應蛋白及血沉檢查疑為感染所致黃疸,應做血、尿、腦脊液培養,血清特異性抗體,C反應蛋白及血沉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或降低,有中毒顆粒及核左移。

(6)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測血總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穀丙轉氨酶是反映肝細胞損害較為敏感的方法,鹼性磷酸酶在肝內膽道梗阻或有炎症時均可升高。

(7)超聲腹部B超

超聲腹部B超為無損傷性診斷技術,特別適用於新生兒。膽道系統疾病時,如膽管囊腫、膽管擴張、膽結石、膽道閉鎖,膽囊缺如等都可顯示病變情況。

(8)聽、視功能

聽、視功能電生理檢查包括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可用於評價聽覺傳導神經通道功能狀態,早期預測膽紅素毒性所致腦損傷,有助於暫時性或亞臨床膽紅素神經性中毒症的診斷。

早期預防母乳性黃疸

對生後3-4天的新生兒要增加哺喂次數,但每次量不宜過多。吸吮刺激腸蠕動,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如果母乳量不足則應適當給予補充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使嬰兒免于饑餓狀態,防止膽汁瘀積。

可以早期對新生兒預防性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誘導劑,可以減少新生兒的膽紅素重吸收,降低血中膽紅素水準,防止高膽紅素血症。

對已有母乳性黃疸發生的患兒,可在不停止母乳餵養的基礎上,應用思密達1.5克,與10%葡萄糖溶液勻和喂服,每8小時一次,可促進黃疸較早消退,保證嬰幼兒健康發育。

對於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現認為這是一種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所致,下面從三方面談。

1、餵養方式

如果餵奶延遲、奶量不足或者餵養次數減少造成腸蠕動減慢,腸道正常菌群建立延遲等原因是造成腸道的未結合膽紅素會吸收增加,造成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主要原因。

2、母乳原因

母乳性黃疸兒的母乳促進了膽紅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與膽固醇含量高,由於它們的作用,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導致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而牛奶和非黃疸母乳嬰兒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通過研究kohno發現母乳中有一種因數在發生母乳性黃疸的母乳中活性強,其對影響嬰兒膽紅素代謝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在消化母乳時可導致遠期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3、腸道微生態原因

胎兒期間消化道內是沒有細菌的。新生兒出生從口腔、鼻以及肛門大量細菌迅速進入機體,其種類與數量迅速增加並於第三天已接近高峰,並維持著腸道的微生態平衡。

這些細菌不但參與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纖維素而且還合成維生素K、B,同時腸道中某些細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轉化腸道內的膽紅素形成糞膽原排出體外,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但是母乳餵養兒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之一。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了,對於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治療是不能忽視的哦,父母要重視起來。

甚至發生高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6、消化道出血

黃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時,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膽總管癌、壺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鞏膜及皮膚黃疸的色澤

根據黃疸的色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病因或種類。鞏膜皮膚黃疸呈檸檬色多提示為溶血性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時多提示為肝細胞性黃疸;呈暗黃色或黃綠色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梗阻時間愈長,黃疸呈黃綠色愈明顯。

8、皮膚其他異常

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膚有色素沉著,同時有肝掌、蜘蛛痣或頸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腹壁靜脈顯露曲張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如皮膚有瘙癢抓痕、色素沉著及眼瞼黃瘤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患者一般皮膚色澤較蒼白。

9、肝臟腫大

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時,肝臟呈輕度或中等腫大,質地軟,表面光滑,常有壓痛;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整齊或表面有小結節感多見於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臟多呈變硬縮小表現;肝臟明顯腫大或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感時,多提示為原發性肝癌。

10、脾臟腫大

黃疸伴脾臟腫大時,多見於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貧血以及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等疾病。

孩子出現黃疸是家長們非常關心的問題,但是如果不懂得判斷,就可能會導致治療延誤。下面4個細節可以幫你辨別寶寶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現的時間

生理性黃疸

一般在出生後3天左右出現,少數在生後第二天起就看到皮膚輕微發黃,或延遲到生後5天出現。以後逐漸加重,通常於黃疸出現後第2-3天最明顯。

病理性黃疸

黃疸出現早,常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如果一個新生兒生後幾小時就出現黃疸,一般最早出現的部位是鞏膜和面部,那麼提示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2、黃疸的程度

生理性黃疸

主要靠測定血清膽紅素來判定。生理性黃疸的最高值,是新生足月兒不應超過12mg%,早產兒不應超過15mg%。黃疸出現的順序是最先從鞏膜、面部、頸部然後蔓延到軀幹和四肢。

病理性黃疸

黃疸進展快,從面部逐漸波及到軀幹、四肢,如果發現新生兒手足心均被黃染,多提示其血膽紅素值超過12mg%。

判斷黃疸的簡單方法

輕度

僅僅是面部黃染。

中度

軀幹部皮膚黃染。

重度

四肢和手足心都出現黃染。

3、黃疸消退的時間

生理性黃疸

新生足月兒一般在生後7-10天黃疸消退,最遲不能超過生後2周,早產兒可延遲至生後3-4周退淨。

病理性黃疸

常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3周。如果新生兒生後2周仍有黃疸,無論血清膽紅素是多少均提示是異常情況,家長最好帶其到醫院作必要的檢查,以便找出引起黃疸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檢查

1、膽紅素檢測

是新生兒黃疸診斷的重要指標,可採取靜脈血或微量血方法測定血清膽紅素濃度(TSB)。

經皮測膽紅素儀為無創的檢測方法,操作便捷,經皮膽紅素值(TcB)與微量血膽紅素值相關性良好,由於此法受測定部位皮膚厚薄與膚色的影響,可能會誤導黃疸情況,可作為篩查用,一旦達到一定的界限值,需檢測血清血膽紅素。

2、其他輔助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有核紅細胞在新生兒黃疸時必須常規檢查,有助於新生兒溶血病的篩查。有溶血病時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減低,網織紅細胞增多。

(2)新生兒溶血病

血型包括父、母及新生兒的血型(ABO和Rh系統),特別是可疑新生兒溶血病時,非常重要。必要時進一步作血清特異型抗體檢查以助確診。

(3)紅細胞脆性試驗

紅細胞脆性試驗懷疑黃疸由於溶血引起,但又排除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做本試驗。若脆性增高,考慮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等。若脆性降低,可見於地中海貧血等血紅蛋白病。

(4)高鐵血紅蛋白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率正常>75%,G-6PD缺陷者此值減低,須進一步查G-6PD活性測定,以明確診斷。

(5)血、尿、腦脊液培養

血、尿、腦脊液培養,血清特異性抗體,C反應蛋白及血沉檢查疑為感染所致黃疸,應做血、尿、腦脊液培養,血清特異性抗體,C反應蛋白及血沉檢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或降低,有中毒顆粒及核左移。

(6)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測血總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穀丙轉氨酶是反映肝細胞損害較為敏感的方法,鹼性磷酸酶在肝內膽道梗阻或有炎症時均可升高。

(7)超聲腹部B超

超聲腹部B超為無損傷性診斷技術,特別適用於新生兒。膽道系統疾病時,如膽管囊腫、膽管擴張、膽結石、膽道閉鎖,膽囊缺如等都可顯示病變情況。

(8)聽、視功能

聽、視功能電生理檢查包括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可用於評價聽覺傳導神經通道功能狀態,早期預測膽紅素毒性所致腦損傷,有助於暫時性或亞臨床膽紅素神經性中毒症的診斷。

早期預防母乳性黃疸

對生後3-4天的新生兒要增加哺喂次數,但每次量不宜過多。吸吮刺激腸蠕動,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如果母乳量不足則應適當給予補充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使嬰兒免于饑餓狀態,防止膽汁瘀積。

可以早期對新生兒預防性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誘導劑,可以減少新生兒的膽紅素重吸收,降低血中膽紅素水準,防止高膽紅素血症。

對已有母乳性黃疸發生的患兒,可在不停止母乳餵養的基礎上,應用思密達1.5克,與10%葡萄糖溶液勻和喂服,每8小時一次,可促進黃疸較早消退,保證嬰幼兒健康發育。

對於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還未完全明確。現認為這是一種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所致,下面從三方面談。

1、餵養方式

如果餵奶延遲、奶量不足或者餵養次數減少造成腸蠕動減慢,腸道正常菌群建立延遲等原因是造成腸道的未結合膽紅素會吸收增加,造成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主要原因。

2、母乳原因

母乳性黃疸兒的母乳促進了膽紅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與膽固醇含量高,由於它們的作用,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導致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而牛奶和非黃疸母乳嬰兒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通過研究kohno發現母乳中有一種因數在發生母乳性黃疸的母乳中活性強,其對影響嬰兒膽紅素代謝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在消化母乳時可導致遠期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3、腸道微生態原因

胎兒期間消化道內是沒有細菌的。新生兒出生從口腔、鼻以及肛門大量細菌迅速進入機體,其種類與數量迅速增加並於第三天已接近高峰,並維持著腸道的微生態平衡。

這些細菌不但參與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纖維素而且還合成維生素K、B,同時腸道中某些細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轉化腸道內的膽紅素形成糞膽原排出體外,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但是母乳餵養兒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之一。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了,對於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治療是不能忽視的哦,父母要重視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