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生長和發育那些事兒

寶寶從出生開始, 就開始努力的生長發育, 在這個過程中, 爸爸媽媽會細心觀察孩子發育情況, 一旦發現孩子發育不正常, 父母就要及時就醫。

怎麼合理判斷孩子的生長發育?

我兒子出生時體重是2900克, 當時我們挺擔心的, 覺得孩子比較小。 但滿月的時候他的體重長到了4100克, 前幾天打疫苗的時候跟周圍的同月齡孩子比感覺並不小。 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我確實很迷茫, 對普通父母來說沒有明確的指標, 甚至有的書裡的標準不太一樣。 所以很多時候就是跟周圍的孩子比比, 看一看, 你們家孩子長這麼大,

Advertisiment
我們家孩子長這麼小。 智力發育這方面就更難判斷了, 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 可能會說話以後還好判斷一些。

長得不夠快是什麼原因?

我女兒6個月時體重已經達到7.5千克了, 但現在1歲5個月只長到9千克, 而且身高在平均年齡裡也算低的, 剛剛到80釐米。 我想知道孩子為什麼長得不好, 除了遺傳因素之外, 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餵養不當, 飲食結構不合理, 或者是她身體缺什麼東西。

加輔食後為什麼長得慢了?

我兒子6個月以前長得挺好, 但是後來加了輔食之後, 體重就有點停滯不前了, 讓我比較著急。 另外因為一直喂母乳, 現在想給他加點配方奶, 他接受不了, 喝完就吐。 對於孩子的發育, 我也是根據書上說的來判斷,

Advertisiment
比如3個月要會翻身, 6個月會坐什麼的, 根據這類書的指導, 我會按月給他買一些玩具和我們認為可以開發早期智力的東西。

解釋——生長:讓生長曲線說話

畫好生長曲線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發表了一組生長曲線, 是根據母乳餵養的孩子進行的一個監測, 其中包括身長、頭圍, 體重這三項基本指標, 這個曲線分成三個部分, 中間一條線代表50%百分位, 最上面一條線代表97%百分位, 最下面一條線代表3%百分位。 3%~97%之間都是正常範圍。 橫坐標代表的是孩子出生的月齡, 縱坐標代表的是身長、頭圍、體重。 以孩子出生時為基本的起始點, 以後定時記錄, 連成曲線。

有一種說法認為, 小寶寶每天要淨增長多少克才是正常的,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科學,

Advertisiment
因為每個孩子的出生基數不一樣, 怎麼可能每個孩子每天生長都要達到一定的克數呢?這是靜態的一種測量, 而生長曲線是動態的, 它會告訴你孩子是否按照正常的曲線生長,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曲線作為手邊最主要的工具來監測, 最短間隔期間應該是一個月, 畫上以後, 就會發現整個趨勢。

給孩子描繪生長曲線時, 最關鍵的是要用同一種測量的工具來連續監測。 如果你監測身高、頭圍是帶孩子打預防針的時候以保健科查的為標準, 那以後都以這個為准, 如果是自己在家測量的, 那以後都用這個工具自己測量, 測量的工具和方法不同, 會有一定的誤差, 如果這次以保健科的為准, 下次又自己測量,

Advertisiment
就無法準確反映孩子的生長情況。 每次測量的方式都一樣, 可以抵消監測的誤差, 描繪的生長曲線才準確。

正常的生長曲線(曲線①)

這樣的生長曲線, 表明孩子生長得非常勻稱, 他的生長速度是正常的, 今後只要繼續正常餵養就可以了。

生長過快的曲線(曲線②)

這條曲線看上去很好, 芝麻開花節節高, 一次比一次高, 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好現象, 其實不然, 因為孩子在短短的時間內生長發育過快是餵養過度的表現。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身長, 是懷孕10個月才逐漸發育到這個水準的, 他的臟器功能也在逐漸發育中。 孩子出生後, 如果體重增長的速度很快, 而臟器功能卻仍然按部就班一個月一個月地增強, 就會使臟器功能和孩子的體重身長不匹配,

Advertisiment
造成臟器負擔過重。

另外, 長得過快, 會使孩子在生長過程中體內胰島素和胰島素樣因數-1分泌過多, 造成脂肪堆積過多, 脂肪細胞分化過快, 脂肪細胞的數量增加, 這不僅會使孩子以後出現肥胖的機會比別的孩子多很多倍, 而且脂肪細胞數多的孩子以後減肥效果會非常差。 所以, 適當的生長速度才是好的,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長得越快越好, 特別是孩子2歲前。

生長緩慢的曲線(曲線③)

這樣的曲線表示孩子越長越慢, 需要及時糾正。 要糾正, 就要找到長得慢的原因。

生長緩慢, 找找原因

進食不夠

奶量減少。 母乳餵養的孩子如果遇到媽媽的乳汁不夠, 或媽媽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再繼續母乳餵養的情況, 而很多孩子又不接受配方奶,會導致奶量減少,生長發育減慢。而很多家長這時候通常會用輔食來彌補,但孩子的胃腸道功能還沒有健全,輔食的吸收率不如奶吸收率高,使孩子出現營養不足。很多孩子都是4~6個月以後生長發育開始緩慢,就是因為媽媽這時候開始上班了,無法再喂母乳,孩子又不接受奶瓶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提前讓孩子接受奶瓶餵養,可以不時地把母乳擠出來,用奶瓶喂寶寶,這樣一旦媽媽不能喂母乳的時候,孩子可以很順利地用奶瓶吃喝。

輔食選擇不合理。加輔食以後孩子長得不好,是輔食的選擇不當造成的。母乳中脂肪含量很高,母乳餵養的孩子50%的能量來自於脂肪,而家長開始添加輔食時,大多以低脂肪的輔食為主,如果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脂肪的話,要吃兩份半的碳水化合物才能與一份脂肪產生的熱量相當,而孩子顯然不能吃下去那麼多輔食,所以體重增長開始變慢。有的家長在加輔食的時候,重視的通常是孩子一次吃了多少量,卻很少考慮這一次的量中到底有多少能夠提供能量的東西。所以我們建議,最好以嬰兒營養米粉作為最早添加的輔食,因為營養米粉裡增加了很多營養物質,能夠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消化吸收不好

消化不好的表現是,大便次數多,大便中含有很多沒有消化的食物顆粒,吃什麼拉什麼,說明食物沒有被消化就排出去了。吸收不好則表現為孩子吃得不多,大便性狀也很正常,但是大便的量比較多。所以,判斷孩子的消化吸收是不是正常,一定要關注他的排便,一是看他的排便中有沒有原始的食物顆粒成分,二是看他每天的大便量是不是異常的多。

異常丟失

除了少數孩子是因為慢性疾病導致的營養丟失,大多數孩子是因為腸道有損傷造成的營養丟失,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過敏。過敏對腸道的損傷就像用一把刷子在腸道上刷過,使腸道出現滲血。雖然滲血的量很少,但如果這把刷子天天刷,腸道天天滲血,最後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異常的營養丟失。如果孩子不是吃得不夠,也不是消化吸收的問題,生長速度卻放慢了,一定要給他查大便中的潛血,看看有沒有少量失血的情況。

發育:有耐心,有引導,有示範

發育,似乎大家心裡都可以找到一個標準。但是一旦把這標準拿來,又會覺得不好用,不像生長,可以畫在曲線上。我們通常所說的發育包含4點:大動作發育、精細運動發育、語言發育、社交發育。

大運動:水到渠成

孩子出生以後,剛開始出現的是大運動,比如新生兒出生以後,醫生會檢查他的一些新生兒反射能力,這些反射都是大運動。我們經常看到小寶寶伸胳膊蹬腿的,這些也屬於大運動。

一舉頭,二舉胸,三翻六坐,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家總結出來的孩子大運動發育的規律。從這些規律可以看出,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水到渠成的事,家長不用跟別的孩子比,因為3歲之內的孩子發育最大的現象就是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12個月已經走得很好,有的孩子1歲半還走不好,這並不是孩子的發育有問題。

可見,孩子什麼時候會站,什麼時候會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家長訓練出來的,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有爬、站、走等的意願時,給他一些助力和推力,而不是越早越好,千萬不要揠苗助長。

精細運動,合理引導

給孩子選玩具的時候你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玩具都是大塊的,然後才慢慢變小。因為孩子的動作也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比如我們給孩子一支筆,大孩子和小孩子拿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四五個月的孩子是用掌心接這支筆,而1歲多的孩子不是用掌心去接,而會用手指頭捏,這就是孩子的精細運動。

和大運動能力不同的是,孩子的精細運動需要家長的訓練和引導。如果你從來不讓孩子學著去用筷子,他不會到一定年齡就會用筷子的。所以,家長要經常訓練孩子的精細運動,比如給他一些小東西讓他嘗試用手指頭去捏,握著他的手讓他輕輕地撫摸你的臉,體會不同的力度。有的家長很鬱悶地說孩子愛打人,其實他不是真正想打人,而是他沒掌握好力度,精細運動掌握好後,他遇到喜歡的人就會輕輕摸,而不再是一巴掌打過去。

語言能力:要多交流

要想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得好,家長首先要多示範,多說,慢慢地孩子也會學著用他的語言來表達感情。

有的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學語言,其實那樣做不僅不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反而會影響到他的語言表達。因為語言是要互相交流的,電視無法做到這些。你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實際上接收到的並不只是你說出的那些話以及你的表情,你聲音的高低,你的語氣以及說話時的場合等,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慢慢地就能讓孩子對語言以及語言環境、說話的表情等有了一個立體的理解。

另外,孩子小時候背古詩,他當時並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地背。長大以後,這些語言符號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有了記憶,隨著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就能慢慢理解詩的含義。而且,不管是古詩還是童謠,都有一定的韻律節奏,這也能讓孩子從小體驗不同的語言節奏。

社交能力:要做表率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做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別人來看他時,要告訴他:"阿姨來看你了,摸一摸阿姨。"多帶他到戶外轉轉,接觸不同的人和環境,鼓勵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邀請他的朋友來家裡玩,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家裡來了客人,家長除了熱情接待,別忘了把孩子也介紹給客人,抱著他和客人聊天。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用接觸這些,家裡來人了就把他帶到別的屋子裡,這樣他就無法學會與人交往。

對於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家長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榜樣,孩子的許多行為都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在與親威朋友、鄰居交往中友好、包容、樂於助人,孩子也會慢慢擁有這些品質。帶著他外出時,你們自己要主動跟大家友好地打招呼,做好表率。另外,你們還要告訴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好的,以及怎樣做到,如分享、合作、讚揚別人、遵守遊戲規則、學會道歉、願意幫助別人……哪些行為是不好的,比如攻擊行為、霸道、爭吵、說髒話、搶東西、嘲笑別人等,並教給孩子怎樣避免這些行為。

而很多孩子又不接受配方奶,會導致奶量減少,生長發育減慢。而很多家長這時候通常會用輔食來彌補,但孩子的胃腸道功能還沒有健全,輔食的吸收率不如奶吸收率高,使孩子出現營養不足。很多孩子都是4~6個月以後生長發育開始緩慢,就是因為媽媽這時候開始上班了,無法再喂母乳,孩子又不接受奶瓶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提前讓孩子接受奶瓶餵養,可以不時地把母乳擠出來,用奶瓶喂寶寶,這樣一旦媽媽不能喂母乳的時候,孩子可以很順利地用奶瓶吃喝。

輔食選擇不合理。加輔食以後孩子長得不好,是輔食的選擇不當造成的。母乳中脂肪含量很高,母乳餵養的孩子50%的能量來自於脂肪,而家長開始添加輔食時,大多以低脂肪的輔食為主,如果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脂肪的話,要吃兩份半的碳水化合物才能與一份脂肪產生的熱量相當,而孩子顯然不能吃下去那麼多輔食,所以體重增長開始變慢。有的家長在加輔食的時候,重視的通常是孩子一次吃了多少量,卻很少考慮這一次的量中到底有多少能夠提供能量的東西。所以我們建議,最好以嬰兒營養米粉作為最早添加的輔食,因為營養米粉裡增加了很多營養物質,能夠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消化吸收不好

消化不好的表現是,大便次數多,大便中含有很多沒有消化的食物顆粒,吃什麼拉什麼,說明食物沒有被消化就排出去了。吸收不好則表現為孩子吃得不多,大便性狀也很正常,但是大便的量比較多。所以,判斷孩子的消化吸收是不是正常,一定要關注他的排便,一是看他的排便中有沒有原始的食物顆粒成分,二是看他每天的大便量是不是異常的多。

異常丟失

除了少數孩子是因為慢性疾病導致的營養丟失,大多數孩子是因為腸道有損傷造成的營養丟失,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過敏。過敏對腸道的損傷就像用一把刷子在腸道上刷過,使腸道出現滲血。雖然滲血的量很少,但如果這把刷子天天刷,腸道天天滲血,最後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異常的營養丟失。如果孩子不是吃得不夠,也不是消化吸收的問題,生長速度卻放慢了,一定要給他查大便中的潛血,看看有沒有少量失血的情況。

發育:有耐心,有引導,有示範

發育,似乎大家心裡都可以找到一個標準。但是一旦把這標準拿來,又會覺得不好用,不像生長,可以畫在曲線上。我們通常所說的發育包含4點:大動作發育、精細運動發育、語言發育、社交發育。

大運動:水到渠成

孩子出生以後,剛開始出現的是大運動,比如新生兒出生以後,醫生會檢查他的一些新生兒反射能力,這些反射都是大運動。我們經常看到小寶寶伸胳膊蹬腿的,這些也屬於大運動。

一舉頭,二舉胸,三翻六坐,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家總結出來的孩子大運動發育的規律。從這些規律可以看出,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水到渠成的事,家長不用跟別的孩子比,因為3歲之內的孩子發育最大的現象就是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12個月已經走得很好,有的孩子1歲半還走不好,這並不是孩子的發育有問題。

可見,孩子什麼時候會站,什麼時候會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家長訓練出來的,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有爬、站、走等的意願時,給他一些助力和推力,而不是越早越好,千萬不要揠苗助長。

精細運動,合理引導

給孩子選玩具的時候你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玩具都是大塊的,然後才慢慢變小。因為孩子的動作也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比如我們給孩子一支筆,大孩子和小孩子拿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四五個月的孩子是用掌心接這支筆,而1歲多的孩子不是用掌心去接,而會用手指頭捏,這就是孩子的精細運動。

和大運動能力不同的是,孩子的精細運動需要家長的訓練和引導。如果你從來不讓孩子學著去用筷子,他不會到一定年齡就會用筷子的。所以,家長要經常訓練孩子的精細運動,比如給他一些小東西讓他嘗試用手指頭去捏,握著他的手讓他輕輕地撫摸你的臉,體會不同的力度。有的家長很鬱悶地說孩子愛打人,其實他不是真正想打人,而是他沒掌握好力度,精細運動掌握好後,他遇到喜歡的人就會輕輕摸,而不再是一巴掌打過去。

語言能力:要多交流

要想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得好,家長首先要多示範,多說,慢慢地孩子也會學著用他的語言來表達感情。

有的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學語言,其實那樣做不僅不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反而會影響到他的語言表達。因為語言是要互相交流的,電視無法做到這些。你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實際上接收到的並不只是你說出的那些話以及你的表情,你聲音的高低,你的語氣以及說話時的場合等,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慢慢地就能讓孩子對語言以及語言環境、說話的表情等有了一個立體的理解。

另外,孩子小時候背古詩,他當時並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地背。長大以後,這些語言符號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有了記憶,隨著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就能慢慢理解詩的含義。而且,不管是古詩還是童謠,都有一定的韻律節奏,這也能讓孩子從小體驗不同的語言節奏。

社交能力:要做表率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做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別人來看他時,要告訴他:"阿姨來看你了,摸一摸阿姨。"多帶他到戶外轉轉,接觸不同的人和環境,鼓勵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邀請他的朋友來家裡玩,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家裡來了客人,家長除了熱情接待,別忘了把孩子也介紹給客人,抱著他和客人聊天。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用接觸這些,家裡來人了就把他帶到別的屋子裡,這樣他就無法學會與人交往。

對於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家長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榜樣,孩子的許多行為都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在與親威朋友、鄰居交往中友好、包容、樂於助人,孩子也會慢慢擁有這些品質。帶著他外出時,你們自己要主動跟大家友好地打招呼,做好表率。另外,你們還要告訴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好的,以及怎樣做到,如分享、合作、讚揚別人、遵守遊戲規則、學會道歉、願意幫助別人……哪些行為是不好的,比如攻擊行為、霸道、爭吵、說髒話、搶東西、嘲笑別人等,並教給孩子怎樣避免這些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