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出生開始, 就開始努力的生長發育, 在這個過程中, 爸爸媽媽會細心觀察孩子發育情況, 一旦發現孩子發育不正常, 父母就要及時就醫。
怎麼合理判斷孩子的生長發育?我兒子出生時體重是2900克, 當時我們挺擔心的, 覺得孩子比較小。 但滿月的時候他的體重長到了4100克, 前幾天打疫苗的時候跟周圍的同月齡孩子比感覺並不小。 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 我確實很迷茫, 對普通父母來說沒有明確的指標, 甚至有的書裡的標準不太一樣。 所以很多時候就是跟周圍的孩子比比, 看一看, 你們家孩子長這麼大,
Advertisiment
我女兒6個月時體重已經達到7.5千克了, 但現在1歲5個月只長到9千克, 而且身高在平均年齡裡也算低的, 剛剛到80釐米。 我想知道孩子為什麼長得不好, 除了遺傳因素之外, 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餵養不當, 飲食結構不合理, 或者是她身體缺什麼東西。
加輔食後為什麼長得慢了?我兒子6個月以前長得挺好, 但是後來加了輔食之後, 體重就有點停滯不前了, 讓我比較著急。 另外因為一直喂母乳, 現在想給他加點配方奶, 他接受不了, 喝完就吐。 對於孩子的發育, 我也是根據書上說的來判斷,
Advertisiment
畫好生長曲線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發表了一組生長曲線, 是根據母乳餵養的孩子進行的一個監測, 其中包括身長、頭圍, 體重這三項基本指標, 這個曲線分成三個部分, 中間一條線代表50%百分位, 最上面一條線代表97%百分位, 最下面一條線代表3%百分位。 3%~97%之間都是正常範圍。 橫坐標代表的是孩子出生的月齡, 縱坐標代表的是身長、頭圍、體重。 以孩子出生時為基本的起始點, 以後定時記錄, 連成曲線。
有一種說法認為, 小寶寶每天要淨增長多少克才是正常的,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科學,
Advertisiment
給孩子描繪生長曲線時, 最關鍵的是要用同一種測量的工具來連續監測。 如果你監測身高、頭圍是帶孩子打預防針的時候以保健科查的為標準, 那以後都以這個為准, 如果是自己在家測量的, 那以後都用這個工具自己測量, 測量的工具和方法不同, 會有一定的誤差, 如果這次以保健科的為准, 下次又自己測量,
Advertisiment
正常的生長曲線(曲線①)
這樣的生長曲線, 表明孩子生長得非常勻稱, 他的生長速度是正常的, 今後只要繼續正常餵養就可以了。
生長過快的曲線(曲線②)
這條曲線看上去很好, 芝麻開花節節高, 一次比一次高, 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好現象, 其實不然, 因為孩子在短短的時間內生長發育過快是餵養過度的表現。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身長, 是懷孕10個月才逐漸發育到這個水準的, 他的臟器功能也在逐漸發育中。 孩子出生後, 如果體重增長的速度很快, 而臟器功能卻仍然按部就班一個月一個月地增強, 就會使臟器功能和孩子的體重身長不匹配,
Advertisiment
另外, 長得過快, 會使孩子在生長過程中體內胰島素和胰島素樣因數-1分泌過多, 造成脂肪堆積過多, 脂肪細胞分化過快, 脂肪細胞的數量增加, 這不僅會使孩子以後出現肥胖的機會比別的孩子多很多倍, 而且脂肪細胞數多的孩子以後減肥效果會非常差。 所以, 適當的生長速度才是好的,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長得越快越好, 特別是孩子2歲前。
生長緩慢的曲線(曲線③)
這樣的曲線表示孩子越長越慢, 需要及時糾正。 要糾正, 就要找到長得慢的原因。
生長緩慢, 找找原因進食不夠
奶量減少。 母乳餵養的孩子如果遇到媽媽的乳汁不夠, 或媽媽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再繼續母乳餵養的情況, 而很多孩子又不接受配方奶,會導致奶量減少,生長發育減慢。而很多家長這時候通常會用輔食來彌補,但孩子的胃腸道功能還沒有健全,輔食的吸收率不如奶吸收率高,使孩子出現營養不足。很多孩子都是4~6個月以後生長發育開始緩慢,就是因為媽媽這時候開始上班了,無法再喂母乳,孩子又不接受奶瓶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提前讓孩子接受奶瓶餵養,可以不時地把母乳擠出來,用奶瓶喂寶寶,這樣一旦媽媽不能喂母乳的時候,孩子可以很順利地用奶瓶吃喝。
輔食選擇不合理。加輔食以後孩子長得不好,是輔食的選擇不當造成的。母乳中脂肪含量很高,母乳餵養的孩子50%的能量來自於脂肪,而家長開始添加輔食時,大多以低脂肪的輔食為主,如果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脂肪的話,要吃兩份半的碳水化合物才能與一份脂肪產生的熱量相當,而孩子顯然不能吃下去那麼多輔食,所以體重增長開始變慢。有的家長在加輔食的時候,重視的通常是孩子一次吃了多少量,卻很少考慮這一次的量中到底有多少能夠提供能量的東西。所以我們建議,最好以嬰兒營養米粉作為最早添加的輔食,因為營養米粉裡增加了很多營養物質,能夠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消化吸收不好
消化不好的表現是,大便次數多,大便中含有很多沒有消化的食物顆粒,吃什麼拉什麼,說明食物沒有被消化就排出去了。吸收不好則表現為孩子吃得不多,大便性狀也很正常,但是大便的量比較多。所以,判斷孩子的消化吸收是不是正常,一定要關注他的排便,一是看他的排便中有沒有原始的食物顆粒成分,二是看他每天的大便量是不是異常的多。
異常丟失
除了少數孩子是因為慢性疾病導致的營養丟失,大多數孩子是因為腸道有損傷造成的營養丟失,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過敏。過敏對腸道的損傷就像用一把刷子在腸道上刷過,使腸道出現滲血。雖然滲血的量很少,但如果這把刷子天天刷,腸道天天滲血,最後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異常的營養丟失。如果孩子不是吃得不夠,也不是消化吸收的問題,生長速度卻放慢了,一定要給他查大便中的潛血,看看有沒有少量失血的情況。
發育:有耐心,有引導,有示範
發育,似乎大家心裡都可以找到一個標準。但是一旦把這標準拿來,又會覺得不好用,不像生長,可以畫在曲線上。我們通常所說的發育包含4點:大動作發育、精細運動發育、語言發育、社交發育。
大運動:水到渠成
孩子出生以後,剛開始出現的是大運動,比如新生兒出生以後,醫生會檢查他的一些新生兒反射能力,這些反射都是大運動。我們經常看到小寶寶伸胳膊蹬腿的,這些也屬於大運動。
一舉頭,二舉胸,三翻六坐,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家總結出來的孩子大運動發育的規律。從這些規律可以看出,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水到渠成的事,家長不用跟別的孩子比,因為3歲之內的孩子發育最大的現象就是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12個月已經走得很好,有的孩子1歲半還走不好,這並不是孩子的發育有問題。
可見,孩子什麼時候會站,什麼時候會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家長訓練出來的,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有爬、站、走等的意願時,給他一些助力和推力,而不是越早越好,千萬不要揠苗助長。
精細運動,合理引導
給孩子選玩具的時候你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玩具都是大塊的,然後才慢慢變小。因為孩子的動作也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比如我們給孩子一支筆,大孩子和小孩子拿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四五個月的孩子是用掌心接這支筆,而1歲多的孩子不是用掌心去接,而會用手指頭捏,這就是孩子的精細運動。
和大運動能力不同的是,孩子的精細運動需要家長的訓練和引導。如果你從來不讓孩子學著去用筷子,他不會到一定年齡就會用筷子的。所以,家長要經常訓練孩子的精細運動,比如給他一些小東西讓他嘗試用手指頭去捏,握著他的手讓他輕輕地撫摸你的臉,體會不同的力度。有的家長很鬱悶地說孩子愛打人,其實他不是真正想打人,而是他沒掌握好力度,精細運動掌握好後,他遇到喜歡的人就會輕輕摸,而不再是一巴掌打過去。
語言能力:要多交流
要想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得好,家長首先要多示範,多說,慢慢地孩子也會學著用他的語言來表達感情。
有的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學語言,其實那樣做不僅不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反而會影響到他的語言表達。因為語言是要互相交流的,電視無法做到這些。你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實際上接收到的並不只是你說出的那些話以及你的表情,你聲音的高低,你的語氣以及說話時的場合等,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慢慢地就能讓孩子對語言以及語言環境、說話的表情等有了一個立體的理解。
另外,孩子小時候背古詩,他當時並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地背。長大以後,這些語言符號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有了記憶,隨著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就能慢慢理解詩的含義。而且,不管是古詩還是童謠,都有一定的韻律節奏,這也能讓孩子從小體驗不同的語言節奏。
社交能力:要做表率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做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別人來看他時,要告訴他:"阿姨來看你了,摸一摸阿姨。"多帶他到戶外轉轉,接觸不同的人和環境,鼓勵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邀請他的朋友來家裡玩,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家裡來了客人,家長除了熱情接待,別忘了把孩子也介紹給客人,抱著他和客人聊天。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用接觸這些,家裡來人了就把他帶到別的屋子裡,這樣他就無法學會與人交往。
對於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家長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榜樣,孩子的許多行為都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在與親威朋友、鄰居交往中友好、包容、樂於助人,孩子也會慢慢擁有這些品質。帶著他外出時,你們自己要主動跟大家友好地打招呼,做好表率。另外,你們還要告訴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好的,以及怎樣做到,如分享、合作、讚揚別人、遵守遊戲規則、學會道歉、願意幫助別人……哪些行為是不好的,比如攻擊行為、霸道、爭吵、說髒話、搶東西、嘲笑別人等,並教給孩子怎樣避免這些行為。
而很多孩子又不接受配方奶,會導致奶量減少,生長發育減慢。而很多家長這時候通常會用輔食來彌補,但孩子的胃腸道功能還沒有健全,輔食的吸收率不如奶吸收率高,使孩子出現營養不足。很多孩子都是4~6個月以後生長發育開始緩慢,就是因為媽媽這時候開始上班了,無法再喂母乳,孩子又不接受奶瓶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提前讓孩子接受奶瓶餵養,可以不時地把母乳擠出來,用奶瓶喂寶寶,這樣一旦媽媽不能喂母乳的時候,孩子可以很順利地用奶瓶吃喝。輔食選擇不合理。加輔食以後孩子長得不好,是輔食的選擇不當造成的。母乳中脂肪含量很高,母乳餵養的孩子50%的能量來自於脂肪,而家長開始添加輔食時,大多以低脂肪的輔食為主,如果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脂肪的話,要吃兩份半的碳水化合物才能與一份脂肪產生的熱量相當,而孩子顯然不能吃下去那麼多輔食,所以體重增長開始變慢。有的家長在加輔食的時候,重視的通常是孩子一次吃了多少量,卻很少考慮這一次的量中到底有多少能夠提供能量的東西。所以我們建議,最好以嬰兒營養米粉作為最早添加的輔食,因為營養米粉裡增加了很多營養物質,能夠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消化吸收不好
消化不好的表現是,大便次數多,大便中含有很多沒有消化的食物顆粒,吃什麼拉什麼,說明食物沒有被消化就排出去了。吸收不好則表現為孩子吃得不多,大便性狀也很正常,但是大便的量比較多。所以,判斷孩子的消化吸收是不是正常,一定要關注他的排便,一是看他的排便中有沒有原始的食物顆粒成分,二是看他每天的大便量是不是異常的多。
異常丟失
除了少數孩子是因為慢性疾病導致的營養丟失,大多數孩子是因為腸道有損傷造成的營養丟失,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過敏。過敏對腸道的損傷就像用一把刷子在腸道上刷過,使腸道出現滲血。雖然滲血的量很少,但如果這把刷子天天刷,腸道天天滲血,最後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異常的營養丟失。如果孩子不是吃得不夠,也不是消化吸收的問題,生長速度卻放慢了,一定要給他查大便中的潛血,看看有沒有少量失血的情況。
發育:有耐心,有引導,有示範
發育,似乎大家心裡都可以找到一個標準。但是一旦把這標準拿來,又會覺得不好用,不像生長,可以畫在曲線上。我們通常所說的發育包含4點:大動作發育、精細運動發育、語言發育、社交發育。
大運動:水到渠成
孩子出生以後,剛開始出現的是大運動,比如新生兒出生以後,醫生會檢查他的一些新生兒反射能力,這些反射都是大運動。我們經常看到小寶寶伸胳膊蹬腿的,這些也屬於大運動。
一舉頭,二舉胸,三翻六坐,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家總結出來的孩子大運動發育的規律。從這些規律可以看出,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水到渠成的事,家長不用跟別的孩子比,因為3歲之內的孩子發育最大的現象就是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12個月已經走得很好,有的孩子1歲半還走不好,這並不是孩子的發育有問題。
可見,孩子什麼時候會站,什麼時候會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是家長訓練出來的,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有爬、站、走等的意願時,給他一些助力和推力,而不是越早越好,千萬不要揠苗助長。
精細運動,合理引導
給孩子選玩具的時候你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玩具都是大塊的,然後才慢慢變小。因為孩子的動作也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比如我們給孩子一支筆,大孩子和小孩子拿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四五個月的孩子是用掌心接這支筆,而1歲多的孩子不是用掌心去接,而會用手指頭捏,這就是孩子的精細運動。
和大運動能力不同的是,孩子的精細運動需要家長的訓練和引導。如果你從來不讓孩子學著去用筷子,他不會到一定年齡就會用筷子的。所以,家長要經常訓練孩子的精細運動,比如給他一些小東西讓他嘗試用手指頭去捏,握著他的手讓他輕輕地撫摸你的臉,體會不同的力度。有的家長很鬱悶地說孩子愛打人,其實他不是真正想打人,而是他沒掌握好力度,精細運動掌握好後,他遇到喜歡的人就會輕輕摸,而不再是一巴掌打過去。
語言能力:要多交流
要想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得好,家長首先要多示範,多說,慢慢地孩子也會學著用他的語言來表達感情。
有的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學語言,其實那樣做不僅不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反而會影響到他的語言表達。因為語言是要互相交流的,電視無法做到這些。你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實際上接收到的並不只是你說出的那些話以及你的表情,你聲音的高低,你的語氣以及說話時的場合等,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慢慢地就能讓孩子對語言以及語言環境、說話的表情等有了一個立體的理解。
另外,孩子小時候背古詩,他當時並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地背。長大以後,這些語言符號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有了記憶,隨著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就能慢慢理解詩的含義。而且,不管是古詩還是童謠,都有一定的韻律節奏,這也能讓孩子從小體驗不同的語言節奏。
社交能力:要做表率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做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別人來看他時,要告訴他:"阿姨來看你了,摸一摸阿姨。"多帶他到戶外轉轉,接觸不同的人和環境,鼓勵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邀請他的朋友來家裡玩,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家裡來了客人,家長除了熱情接待,別忘了把孩子也介紹給客人,抱著他和客人聊天。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用接觸這些,家裡來人了就把他帶到別的屋子裡,這樣他就無法學會與人交往。
對於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家長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榜樣,孩子的許多行為都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在與親威朋友、鄰居交往中友好、包容、樂於助人,孩子也會慢慢擁有這些品質。帶著他外出時,你們自己要主動跟大家友好地打招呼,做好表率。另外,你們還要告訴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好的,以及怎樣做到,如分享、合作、讚揚別人、遵守遊戲規則、學會道歉、願意幫助別人……哪些行為是不好的,比如攻擊行為、霸道、爭吵、說髒話、搶東西、嘲笑別人等,並教給孩子怎樣避免這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