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用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性?

過多應用抗生素, 這些細菌就可能對多種抗生素均產生耐藥性, 使人逐漸變得“百毒不侵”――以後再受到細菌感染就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了。 關於抗生素耐藥的問題是近年來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 某醫院的一項最新統計顯示, 在需要進行抗生素治療的新生兒以及幼兒的藥敏試驗中, 50%以上的小寶寶出現了至少對國產一、二代抗生素耐藥的情況。

寶寶小琪的生病經歷

小琪是兩周前剛出生的可愛小姑娘。 這天, 小琪媽媽發現小琪右眼分泌物較多, 就用衛生紙將其擦拭掉, 但到了第2天分泌物變得更多了,

Advertisiment
而且眼皮有一點紅腫, 媽媽趕緊帶小琪去原分娩醫院兒科就診, 醫師診斷為急性結膜炎, 並用棉棒採取分泌物送去檢查, 同時開了一些抗生素藥膏給小琪點眼治療。 然而, 三四天后情況並沒有好轉, 甚至似乎變得更為嚴重, 媽媽又帶小琪到醫院複診, 結果醫師說分泌物培養發現了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需住院打針治療, 經過接受一周的萬古黴素治療, 小琪的才病情好轉出院。

本來, 小琪所罹患的是急性結膜炎, 一般而言這是應用抗生素藥膏就能治好的小毛病, 可沒想到竟然是由具有抗藥性的葡萄球菌造成的, 使得醫師必須使用最後一線的抗生素――萬古黴素, 感染才得以控制。

醫生的話:小琪來到這個世界僅有2周,

Advertisiment
就遭受了這種抗藥性細菌的侵襲, 但這種抗藥性細菌絕非她身上原來就有的, 只因過去人們不當地使用抗生素, 以致將一般藥物可殺死的葡萄球菌“訓練”成具有抗藥性的細菌, 導致小琪從周圍的環境中或其他人身上得到了這種抗藥性細菌的感染, 若再晚一步治療或許小琪就會留下終身瞎眼的遺憾。

小琪的例子給了我們一個提示:近些年來一直存在著一個用藥誤區, 就是治病最好能立竿見影, 要藥到病除。 因此, 許多兒童甚至是嬰兒稍微有些發熱發炎, 醫生便首選抗生素類藥加以治療, 但這一用藥現象帶來的直接結果是――抗生素越來越不管用了。

寶寶蒽西的生病經歷

5個月大的蒽西有這樣一次經歷:出生40天時,

Advertisiment
因為吐奶去醫院做了一次鋇餐透視, 回來後突然腹瀉, 送到醫院檢查說是痢疾, 於是醫生開了抗生素。 服藥3天后情況稍有好轉, 到醫院作大便常規檢查又發現寶寶變成了腸炎, 還得繼續用抗生素。 再吃了3天抗生素後大便恢復了正常, 媽媽按醫生吩咐給寶寶停了藥。 沒想到第二天寶寶又開始腹瀉, 這回接診醫生說, 寶寶以前吃的抗生素劑量不夠。 回家後媽媽照醫囑加大了用藥劑量, 3天后寶寶的大便恢復了正常。 可好景不長, 幾天後寶寶又出現便秘現象, 從1天1次, 到2天1次……發展到最後, 寶寶6-7天才拉一次大便。 醫生檢查後說寶寶因為抗生素使用時間太長, 出現了嚴重的胃腸功能紊亂, 建議吃一些益生菌類保健食品和藥物慢慢調養。
Advertisiment
就這樣把寶寶折騰到5個月大才漸漸恢復了正常。

醫生的話:人的身上有許多正常的菌群, 這些菌群處於正常狀態對於維持人體身體健康是不可缺少的。 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殺菌, 不管是病菌還是對人體有用的益生菌。 當不恰當地應用了抗生素後, 可造成人體正常菌群的失調, 而人體正常菌群失調又會引發很多疾病。 菌群失調的另一個惡果是, 使原本不會致病的正常細菌也變異成為致病的細菌。 另外濫用抗生素, 還造成了細菌的耐藥性, 使很多藥都難以起到治病的效果。

嬰幼兒身體正處於發育期間, 免疫系統還不成熟, 生病總是難免的, 給寶寶治病時, 如果常用到殺菌藥物,

Advertisiment
如抗生素, 這些藥物在殺死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體內益生菌。 體內益生菌減少了, 寶寶就會出現胃口不好、大便不正常、無精打采等現象。 更可怕的是, 有害物質會乘機入侵, 令寶寶再次生病。 如此迴圈, 寶寶的體質自然越來越差。 因此, 減少濫用抗生素, 儘量保持菌群平衡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秘招”之一。

相關用戶問答